【《保護海港條例》修訂建議無差別豁免填海工程 勢為私有化海濱及明日大嶼工程鋪路】

發佈時間:2023年3月22日  本月28日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將審議《保護海港條例》(《條例》)建議修例框架。政府指《條例》、2004及2008年法庭就《條例》的判決及「不可填海推定」的解釋下所訂立的填海門檻為「過高」及「無差別」,建議豁免這類工程毋須證明具「凌駕性公眾需要」。 政府指修訂建議屬「拆牆鬆綁」,為一些小型且「讓公眾能更好享受海港」的設施得以開展,修訂亦能「平衡公眾利益」,然而是次修訂範圍遠超實際所需,手法亦有問題: ➤ 行政權凌駕法院判決:2004及2008年的判決為維港填海定下高門檻,有其法理基礎,亦以看待維港為公共資產為理念,然而政府卻在法庭判決鑽空子,認為「不可填海推定」屬「無差別」,繼而修改法例擴大行政機關權力,使其能豁免原本法例禁止的行為,削弱法庭判決效力,亦不尊重法庭判決。 ➤「無差別豁免」私人發展項目:政府指修例能「讓公眾能更好享受海港」,亦列舉數個可能受惠於《條例》擬議法例修訂的公共工程(見立會文件CB(1)243/2023(05)附件D)。然而,整個修例框架卻「無差別豁免」公共和私人工程。至於為何私人海濱工程無須證明具「凌駕性公眾需要」,及為何值得為私人海濱工程推翻「不可填海推定」,文件卻無可任何解釋。 ➤「法定清單」涵蓋不適合豁免的私人項目:《保護海港條例》的原則為避免過度填海,但「法定清單」卻包涵明顯沒有逼切性且龐大公眾需要的項目,私人發展商亦極可能受惠於清單涵蓋的項目,如觀景台(viewing [...]

【港官外訪分析】側面探視香港的國際經貿空間

發佈時間:2023年3月15日  李家超政府上任快將一年,官式外訪依然只到過東南亞和中東「引資」,即使計及疫情外訪次數仍未免太少,令人思疑香港的國際經貿空間是否收窄。若要探究香港在國際經貿版圖上的「新位置」,分析歷年最高級官員離港訪問的地點和行程是一個好方法。 研究員透過整理歷任特首首年任期內【註1】特首本人、政務司司長及高級財金經貿官員【註2】的公務外訪(official visits)之地點和公開行程資料,發現過去25年,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發生了微妙但重要的轉變。資料只涵蓋特首任期首年,是因為新上任政府會傾向先訪問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是當屆政府對外經貿關係的寒暑表。為求更準確反映情況,統計數字撇除特首訪京述職和官員參與經濟峰會等主要目的並非與外/內地為建立更緊密聯繫而安排的訪問。 ▍整體趨勢或反映香港國際經貿空間收窄 1/「內訪」漸漸多於外訪 董建華政府在上任後馬不停蹄,特首本人、政務司司長及其高級及財金經貿官員在一年內出國至少12次,往內地則只有4次;但自曾蔭權政府(外訪5次:「內訪」6次)、梁振英政府(外訪7次:「內訪」9次)及林鄭月娥政府(外訪12次:「內訪」16次)則是「內訪」佔多。至於李家超政府則由於內地於2022年嚴格防疫,故不包括述職及參與峰會等的話暫時外訪仍居多(外訪7次:內訪2次),但自內地開關後則近乎清一色「內訪」。近年香港政府積極發展與內地有更緊密經貿關係,但與此同時,官員似乎並非同等熱衷於經營對外經貿關係。 [...]

2023-04-21T13:42:06+08:0015 3 月, 2023|數據研究, 精選, 開放資訊研究|

【聯合國都關注香港房屋問題】

發佈時間:2023年3月7日  聯合國剛發佈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審計結論,引發多方就著香港現況爭議,而居住權作為人權其中一種,今次報告都有著墨。 委員會提出: ▌關注長遠房屋策略提供租津予低收入家庭不足,建議加大資助範圍 ▌公屋申請門檻太高,大量低收入家庭被排除在外,建議增建租住公屋及降低公屋申請門檻。 分析: 1) [...]

2023-03-07T16:04:50+08:007 3 月, 2023|房屋研究, 精選|

【大批舊屋邨重建無期 領展成「釘王之王」?】

發佈時間:2023年3月1日  近月政府計劃斥鉅資興建簡約公屋,聲稱要向劏房戶提供「唯一救生艇」,至於重建老化屋邨,政府卻一直歎慢板,表示要考慮一籃子因素,才可決定會否重建。領展作為眾多屋邨物業的一大業主,最近向股東抽水集資,稱要落實「領展3.0戰略」【註1】,未來會積極投資境外物業之餘,又和財團聯手投地、興建新商場,積極轉型做發展商。然而公共屋邨日益老化,重建迫在眉睫,持有大量屋邨物業的領展卻無動於衷。 最近研究員整合過去公屋重建的討論,發現領展等持有屋邨商場、舖位及車位的大業主,竟有權力阻撓公屋重建,成為改善公屋生活環境的絆腳石。 ▍20條邨未納入重建 17條拆售予領展 研究員分析房委會「全面結構勘察計劃」裡42條高齡屋邨的業權狀況【註2】,發現22條「具重建潛力屋邨」全屬「非拆售屋邨」,即所有設施均由房委會管理,而20條不考慮重建的高齡屋邨之中,17條屋邨的公共設施(如商場和停車場)早於2004年拆售予領展。研究員翻查這17條屋邨的物業業權,發現6條屋邨的物業近年已易手予其他財團,新業主包括曾向領展大手購入29個屋邨商場的基匯資本。 ▍公屋重建 領展先決? 原來房委會早在2014年討論屋邨重建的會議上暗地裡透露口風,表示由於屋邨業權由領展和房委會共同擁有,因此如要重建已拆售的屋邨,重建方案「須得到領展同意」,然後處理地契、法例等問題,才可「擬定一套領匯及房委會皆能接受的重建模式」。【註3】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近年亦指出,若政府要重建拆售屋邨,或要向這些「釘子戶」繳交大筆「買路費」,金額難以估算;【註4】學者姚松炎亦指出,當局研究領展上市的可行性時,早已警告分拆設施會影響日後屋邨重建。【註5】於是領展似乎有權單方面否決重建計劃,只要繼續不討論、不讓步、不同意,就能不斷拖延屋邨重建。 [...]

2023-04-21T13:43:17+08:001 3 月, 2023|市區重建, 房屋研究, 社區研究, 精選|

【賣地流標茂論】邊個話流過標塊地唔會賤賣?

發佈時間:2023年2月24日  【賣地流標茂論】邊個話流過標塊地唔會賤賣? 自去年開始,政府賣地流標一浪接一浪,財政預算案公佈2022/23年地價收入大跌四成。雖然陳茂波多番強調政府不會「賤賣土地」,不過研究員分析2014年至今共10次涉及政府賣地或公營機構招標發展項目的流標記錄,發現全部項目流標後再招標時,均出現疑降低賣地底價、改劃土地用途、放寬地契條款等對地產商有利的情況,難說政府沒有向市場讓步,務求盡快賣出土地保障政府收入。 政府不斷透過開發綠化帶、填海而得來的「土地儲備」,到頭來地價卻受制於「市況」,平價賣地予發展商。尤其在「市況」不好下,政府過度依賴賣地作收入來源的背後,將更遷就發展商,並將土地供應及規劃的主導權拱手相讓。 【過往9個流標8個賤賣】 翻查過往流標項目的報導,官方大多將原因歸咎於標書未達底價,政府於最近一次流標重申賣地「不到價就不賣」,以展示賣地機制是獨立且不受發展商出價影響。然而,研究員翻查9個流標再賣項目,撇除位於啟德2A區一幅由商業地改劃為住宅地的呎價不能直接比較,其餘8個項目流標後最終中標金額均低於首次招標時的市場估值下限。 部分流標後疑低價再賣項目: [...]

2023-04-21T13:43:08+08:0024 2 月, 2023|土地研究, 土地規劃基建, 精選|

【問題島圖】齊來觀摩政府引用的國際填海案例如何「成功」

發佈時間:2023年2月21日  《問題島途》報告一出,即惹來發展局「戰狼式」回應指報告「危言聳聽」【註一】,並列舉多個「成功」填海案例,如新加坡濱海灣、丹麥哥本哈根北港及深圳前海等,力證明日大嶼也能夠成功。同時,報章亦揭發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公眾參與」小冊子在沒註明出處下大量引用外國的規劃圖,包括《問題島途》中重點提及的失敗案例韓國松島的相片,透過「形象化」圖片,「讓瀏覽人士可以更容易理解相關的規劃概念」【註二】。 首先要提醒一下,明日大嶼是個單一項目填海規模至少達1,000公頃的巨型人工島,規劃模式是一個由零開始建構,混合住宅、商業、旅遊,娛樂的「新城」,只要認真翻查政府提及的「成功案例」及眾多外國景觀照片及構想圖,即發現與《問題島途》所列舉的例子不同, 無論從規模以至在性質上難以均難以與明日大嶼相比(因城市發展脈絡不盡相同),有些甚至連填海項目也不是: ▍性質規模難以與明日大嶼相比 1/ 新加坡濱海灣(Marina [...]

【若然明日大嶼賣地失利 萬億基建帳單點找數?】

發佈時間:2023年2月21日  財政預算案明天公佈,各大行預測均預計財赤將上千億,比當初預期的560億大幅增加,財政儲備剩下7739億,只及11個月政府開支,為97年後新低,政府荷包已「響警號」【註一】。 是次巨額財赤當然與疫情有關,但還要歸咎賣地收入「失收」以及高企的基建開支。近月大量土地流標及平價賣地,原本預料今年賣地收入達$1200億,怎料只有$470億。今年大跌的賣地收入,將令政府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收入大減,而基金一直支撐著每年$1000億的基建開支。若不計及舉債帶來的收入,今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或至少錄得$500-600億虧蝕,構成了整體財赤的很大部分。 ▍巨型基建潮即將來臨的啟示 現時巨額財赤,為未來的巨型基建潮帶來絕望啟示。首先現時基建開支已將不斷創新高,在2020-21立法年度,立法會批准了創歷史新高的2,170 億元的工程相關計劃【註二】,而這還未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三鐵三路等等多個巨型基建項目。這些都是「巨型基建」,開支是現有「大型基建」的很多倍。如前述,由於政府極為依賴賣地收入以支撐基建開支,問題是,巨型基建願景的推展勢在必行,賣地收入跟得上嗎? ▍長線賣地收入增長乏力 [...]

全球人工島研究發佈會及傳媒報導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8日  本研社於2023年2月發表《問題島途:從全球大型填海工程看明日大嶼計劃的危機》,是次重量級的全球研究與明日大嶼項目關連甚深,獲海量傳媒報導及訪問跟進。其中研究發佈會上獲Channel C頻度網上直播,讓我們與普羅市民直接交流;又邀得馬來西亞的反填海關注組的苦主視像現身說法,探討多個馬來西亞人工島破壞生態情況,還被當地稱為「騙局」(scam)。 【足本直播】 Channel C HK: 填海爭議 LIVE|綠色和平 [...]

【市區基層文青街道大滅絕 油旺全區重建推土機北上殺到深水埗】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2日  市區重建局又在放假時候發文,公佈將深水埗一整片130公頃市區劏房戶棲息地納入新的「深水埗重建研究」,意味著市建局即將會繼清拆九龍城舊區計劃、油旺全區重建研究之外,再進一步殺入市區基層核心生活區,轉化成發展商未來的土地儲備。根據最新統計處資料,研究範圍將會有上10萬人直接間接受潛在影響。 整個重建研究區域幅員廣闊,由長沙灣興華街以南到太子界限街以北,有一定人流或發展定位的大南街、鴨寮街已經被率先「點名」如何被強行重建/活化,就連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都成為重建概念,染指周邊地區作重建收樓。 其餘區內僅存市區工廈、鈕扣街、北河街天光墟、長方格地塊街區、與及各種具地區特色街道都將被趕絕,然後再以「地區特色」之名進行高檔化重建令平民無立錐之地。相信重建研究開展,將會立即引發私人投機收購,區內的劏房戶將面臨加租逼遷。 所謂「地區研究」地區參與欠奉,只是從發展商角度考慮,如何自創「規劃工具」,自批加大發展密度鼓勵收樓重建、擁公權力在市區大幅度圈地給地產再開發。此等劣質開發模式,既破壞社區自由發展的潛力,又無公眾參與的基礎,更無尊重城市肌理及地區居民原址安置生活的需要,是破壞社區地方感、加劇香港房屋土地問題及貧富懸殊的元兇。 現時油旺重建仍未起步,亦無公眾共識認受,就連第一個發展節點項目都未落實,市建局已自行聲稱油旺是「成功經驗」,可以將重建規劃模式複製入深水埗。然而,一開始研究油旺全區重建的起點是「地積比用盡」,現時深水埗又是否能照辦煮碗?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何時開始市建局可以擁有如此龐大的規劃權,假日發文自創重建策略,就可以在市民生活的地區任拆任劃? [...]

Load More Posts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