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研究
隨著土地發展論述轉變,大型以至巨型基建將排山倒海而來。與此同時,與發展相關巧立名目的「漂綠」概念湧現如ESG、「綠債」,混淆公眾以為透過將環境量化計算即能解決過度發展所帶來的問題;自然環境的過度旅遊化及金融化,每日都正在衝擊對環境保護的既有理解。如何透過扎實的在地環境研究,拆解主宰主流發展論述的權力關係,吸收新環境思潮,深度的知識與研究工作都有助民間打開永續議題。
研究文章
【17個科學園】新田科技城十問
發佈時間:2023年5月25日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規劃一出台已引起批地及保育爭議。此文將最新新田規劃綜合出十大問題進行分析,將會是該區未來需要面對最為核心的課題。 [...]
【3個月明日大嶼圍爐「諮詢」 防民之口終失敗收場】
發佈時間:2023年3月31日 明日大嶼公眾諮詢三個月前在無聲中展開,引來輿論譁然,令人質疑政府鬼祟諮詢不敢面對民情民意。諮詢期於今天(3月31日)結束,回顧過去三個月,發展局一方面積極走訪政商工程界專業人士,形容為「體現民間參與」,另一方面批評民間的5萬字研究報告「立場先行」、「危言聳聽」,卻未有提出理據反駁。 [...]
全球人工島研究發佈會及傳媒報導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8日 本研社於2023年2月發表《問題島途:從全球大型填海工程看明日大嶼計劃的危機》,是次重量級的全球研究與明日大嶼項目關連甚深,獲海量傳媒報導及訪問跟進。其中研究發佈會上獲Channel C頻度網上直播,讓我們與普羅市民直接交流;又邀得馬來西亞的反填海關注組的苦主視像現身說法,探討多個馬來西亞人工島破壞生態情況,還被當地稱為「騙局」(scam)。 【足本直播】 [...]
【沿路山剷平?】北都公路擬定走線將「夷平」什麼?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日 三鐵三路打頭陣的項目北都公路,由天水圍經牛潭尾及古洞連接沙嶺一帶,聲稱「打通新界北」,「也能減低對環境的影響」(註一)。但細看其概念走線,除了功能與現時大致暢順的新田公路有不少重疊,其初步走線也「打穿」不少原有生態及社區。18公里長的北都公路,有約4成(約7公里)屬「重災區」,潛在影響活躍農田、濕地及鄉郊村落。即使目前北都公路為初步概念,日後或會有變動及修改,但單從文件中公佈的規模及走線,亦反映出政府沒有在初步規劃中為沿途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迫遷居民的潛在影響考慮其中: [...]
【跟唔切】習近平表明要完整保育濕地 香港發展商踩入生態安全紅線?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8日 習近平近日在《濕地公約》的國際會議上,已向國際社會提出要「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更要「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註1】,同時深圳亦即時開展《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年)》,指要完善港深「濕地保育群保護的整體性」,以往國家領導人發布對港政策,香港政府必定即時發稿和應,唯獨今次卻罕有不見任何政府部門發文響應跟進,一直窺覬開發濕地的香港政商界是否一時嚇呆,「跟唔切」? [...]
【研究員受訪】擴建碼頭「便利遊客」環評卻指「遊客唔會多咗」?
早前政府推動「碼頭改善計劃」翻新23個「山旮旯」鄉村舊碼頭,當中包括如東平洲與荔枝窩等極具生態價值的選址。雖然政府一直避談計劃是否為生態旅遊舖路,但土木工程署網頁本身就指計劃是「便利遊客前往郊遊景點」,民間亦一直質疑計劃會否使旅客「逼爆」上述地方的生態承載力。吊詭的是,碼頭改善計劃的環評竟表示「不預料遊客人數會上升」,明顯與計劃原意有衝突。 過去政府宣傳計劃時僅強調工程本身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微不足道,但其實碼頭工程本身已對生態造成不能逆轉的影響,如改善東平洲碼頭便需「移遷」近百珊瑚群。而最影響當地生態的旅客量因素,政府卻始終避重就輕,甚至今次有傳媒問及相關資料,署方仍堅決不提供未來遊客人數估算,僅重覆如何「完善」工程以減低環境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