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進俄煤】能源危機殺到嚟 靠入口「特價」俄煤有得避?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22日 今日兩電披露電費加幅,2023年電價將按年以雙位數百份比上升,兩電歸咎於「全球燃料價格波動」,當中以煤價升幅尤為急劇。早前因國際制裁,俄羅斯便以「優惠價」向亞洲地區推銷能源幫補收入【註1】,有人於是在立法會提議兩電「買俄羅斯原油以降低電費增幅」【註2】,不過香港已停用原油發電已久,該立法會議員「慘食檸檬」。 不過香港確實有入口俄煤發電,俄羅斯是繼印尼後第二大煙煤進口來源。我們透過政府統計處貿易統計網的數據整理,單計今年頭九個月,香港便已進口總值近12億港元的俄煤燃料【註3】,而中電及港燈均分別有15%及50%的燃料來源為煤,那麼按該議員邏輯,大幅增加進口俄煤又有否幫助壓低電費(不過會製造更多污染問題)? 有趣的是,貿易數據所顯示的「平價」情況卻是恰好相反。雖然俄煤在年中開始減價三成(相對俄國入侵後的高峰)以傾銷出口,但烏俄開戰後香港入口的俄煤每噸價格增幅,依然比其他重要來源(如印尼及加拿大)來得更大,香港似乎無受惠於俄羅斯的「促銷策略」:今年7月香港約以平均每公噸$3,310從俄羅斯買入近15萬公噸煙煤,大幅拋離印尼的平均每公噸$2,133、澳洲的平均每公噸$2,728及加拿大的平均每公噸$2,674【註3】。 雖然一直認為俄羅斯燃煤的熱值(即每公噸完全燃燒時可釋出的熱量)較印尼等地的燃煤較高【註1】,所以解釋本身價格亦會偏高,但香港於7月購入俄煤的進口單價為去年同月的3.08倍。其他進口源的同期單價增幅亦相若,明顯見到開戰後立即「水漲船高」。本身已較貴的俄煤再倍升後,價格大幅拋離同樣「高質」的澳洲煤(戰爭前兩者價格相若),相比同期價格相對穩定的印尼煤更是一枝獨秀。 為何俄煤成為香港入口煤以單價計算最昂貴的來源?背後原因或有很多:是國際物流鏈因戰爭疫情有所改變而導致運輸成本上升?保費問題增加成本?或是有中介在中間「食夾棍」?但唯一可證實的是,千里進俄煤,從數據來看絕對是無助香港對應全球能源危機的來臨,亦無助於減少電費加幅。 參考資料 [...]

2023-05-05T17:03:20+08:0023 11 月, 2022|數據研究, 精選, 解鎖研究, 開放資訊研究|

【在港新俄羅「司」湧現 公司註冊同期急升近2倍】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7日  外媒日前報道有俄羅斯公司欲在港註冊逃避西方制裁,研究員翻查過去近兩年公司註冊處新註冊及已更改名稱的公司名單,由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本月10日,名稱含有「俄羅斯」或「Russia」新公司在香港註冊已有35間;相比去年同期(2021年2月-10月),這類新公司註冊只有13間,確實有明顯增長的趨勢。 當然,註冊名稱有「俄羅斯」的公司,公司未必是來自俄羅斯,亦可以是往俄羅斯投資的業務性質,也可以是與俄羅斯無關的空殼公司,現時的整理未有作進一步的公司查冊,尚未能夠從董事背景估計資金來源。即使如此,「俄羅斯」公司註冊的數字,仍可視作香港與俄羅斯之間更緊密經濟聯繫的某種反映。 若按公司名稱估計業務性質,值得留意可見有一間「國際金融」公司(俄羅斯古戈爾銀夯國際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曾在今年5月註冊,有4間能源公司入侵後半年註冊,數量多於入侵前半年(2間)。由2021年至今62間新註冊公司中,至少有26間有酒業相關名稱,然而當中不少名稱有相當重疊,業務是否真正與酒業相關則不得而知。 研究資料:帶有「俄羅斯」字眼的新公司註冊整理(2021.1 - 2022.10) https://bit.ly/3CCajm9 [...]

油麻地街市已不合時宜 還是被投閒置散?

油麻地街市座落於油麻地及佐敦的核心地帶,街市對出的新填地街更是過百米的街市街,服務街坊過百年。然而,回顧80年代的香港政府歷史檔案,當時油麻地街市可算是街市中的典範,甚至被評為最高級別 – 「非常具競爭力(Very Viable)」。然而是甚麼導致昔日的模範街市變到今日風光不再? 油麻地街市的黃金時代 早前研究員到訪油麻地街市,難免感受到上下兩層的氣氛截然不同,地下海鮮檔頗為旺場,售賣種類亦不少;不過二樓的光景卻截然不同,淪為「死場」幾乎十室九空,部分被檔口用作儲物,死場更與街市外繁忙的露天市集成強烈對比。 油麻地街市建於1957年,屬戰後最大單幢式街市建築。公眾街市自80年代起以一地多用模式興建,油麻地街市便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單幢式街市【註1】,目前亦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入待評估目標名冊內【註2】。雖然油麻地街市的規模未必及中環街市,但亦不乏建築特色,三層高連同宿舍的大樓、粉紅色的外牆、建築內部設置中庭、獨特的招牌字體等都見證著街市發展的脈絡【註3】。 [...]

【防疫自救】現時住邊度最多被強檢?

【防疫自救】現時住邊度最多被強檢? 文章發布日期: 2022年2月19日  近日強檢大廈激增,如果從被強檢大廈類型看,可見主要集中於公屋屋邨,佔了近7日遭強檢大廈的三分之二(共95座),而出售單位(私樓+居屋)只佔不足三分一,村屋更加係0%。現時公屋住戶人數佔全港人口約三成,從比例近日公屋成為較集中強檢對象。 這表示公屋住戶確診數目較多?由於政府已經不再將每日數千個確診個案逐個公佈個案居住地點,只有14日確診個案到過或居住的地點,除了有廣泛報導的葵涌邨及疫情記者會的重點提及,現行公開資料無法證實確診個案在某地點的集中程度,只能從「強檢大廈」的資料透視疫情的集中程度。 由於現時強檢準則(大概)是一棟大廈內有兩戶人家確診,這亦解釋到為何村屋強檢比例為0%:即使現在分層出售丁屋屋苑非常多,但普遍來說一幢丁屋大約最多有2-3戶居住,要同時有2戶確診先符合「強檢資格」,令鄉村建築似乎7日內未有一條在強檢之列。按此準則,同一個唐樓單位數戶劏房感染,會否都只當作「同個單位」而在強檢之列? 網上有說法指近年村屋租售活躍,賣點為「村屋有助幫你避開疫情」,「唔駛搭Lift」。不過這並不代表住村傳染機會低,現時14日確診個案粗略看都有過100條村屬有「曾有個案居住/到訪的建築物」的地點紀錄,亦視乎區內的基建環境狀況(如化糞排污系統)。早前元朗南坑村4歲童猝死後驗出初步陽性,指有與小朋友在村內碰面玩耍,亦有報導指不少村民都在村內沒帶口罩習慣,亦沒有以「村」作單位列入強檢。不過現時已無法掌握同村內有多少累計個案,就算有累積個案都無法從現時強檢大廈資料反映出來。 每日確診個案雖上數千,基本上連醫護都應接不暇,但將所有已有的資訊開放給民眾參與,其實亦非防疫政策下的過分要求,而是令市民更有意識及掌握實際情況的防疫資訊。 參考資料: [...]

2023-05-05T17:36:44+08:0018 3 月, 2022|數據研究, 解鎖研究, 開放資訊研究|

香港歷史建築消失的1%

【香港歷史建築消失的1%】 文章發佈日期: 二零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最新立法會財委會數據顯示,近5年 (2016-2020) 香港有15項已評級歷史建築被拆卸,還有1項未等及評級已經被毀,再次反映現行 #放任私人發展的保育政策,未能有效保障已被認定為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免於私人重建/發展破壞。 古蹟辦並沒有為以上16項歷史建築提供確實名字,但從過去新聞中,可知道當中很可能包括許多曾被公眾廣泛關注的香港歷史瑰寶,但對政府眼中,或許數字只佔1444項+數百項新增已評級建築文物的1%。 其實除了以上16項以外,還有「不予評級」及其餘8803項全港歷史建築調查中的歷史遺孤,連幾多已被拆卸也沒有提供任何紀錄,因此真實被消失的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受影響的一定不只這1%。 這份 [...]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

2021-11-13T22:15:52+08:0029 9 月, 2021|解鎖研究, 都市化洋謀專題|

【渾水一片:還原香港海界爭議發展史】 (上篇)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渾水一片:還原香港海界爭議發展史】 (上篇)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過往在香港討論有關海洋邊界爭議,往往是香港以南的南海主權問題。事實上近年的焚船污染、明日大嶼、12人越洋、走私不斷等當下議題,都與海洋空間規劃、定界及海權問題有關,而香港早年殖民期的海界及海權作為各種海洋亂象之源,卻少有人深入探討。 翻查一系列關於香港水域爭議的英國解密檔案,整理過往殖民地時期有關香港「含糊」水域爭議的發展史,揭示牽涉複雜的海洋邊界政治,除了作為當時中英政治角力的前緣,亦有助我們了解現時香港水域範圍的歷史脈絡及源起。 一條海界 兩個表述 殖民地時期早年,香港的水域範圍一直未有公開確實的版本,亦引伸出有兩種不同的界線表述。 於20世紀初,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香港地圖顯示,香港水域呈「方型」界線(square [...]

2021-11-13T21:52:44+08:0016 9 月, 2021|解鎖研究, 都市化洋謀專題|

【城規「新秩序」?】林鄭要精簡城規程序 是要精簡什麼?

【城規「新秩序」?】林鄭要精簡城規程序 是要精簡什麼? #肢解城市規劃 #8月專研   近日林鄭一反過往「香港缺地論」,指「香港有足夠的土地,但(發展)速度要加快」,以「程序繁複」的理由,開始將土地問題的矛頭轉戰「壓縮城規發展程序」。有大量近年已開始/即將落實就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及綠化上蓋面積、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等精簡審批的措施,亦有各種地產界、建制政黨及智庫提出更激進建議,包括修改城規條例、《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甚至揚言「簡化」公眾參與程序、「改革」補地價制度等,近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提議大規模放寬濕地緩衝區周邊的高度限制,向既有城規制度進行大手術,以期加快土地發展。   以上精簡流程的討論,流於實際的技術操作討論,艱澀難明,所以目前民間缺乏面向公眾的說明,使大家無法掌握相關技術改動,究竟正將香港城市規劃帶往何方。是次 #肢解城市規劃 專題特意邀請了幾位富有參與規劃程序的前線專業人士,透過深入小組探討各項精簡措施的關鍵課題,深入淺出解讀以上精簡城規措施對土地發展的成效、含義與潛在影響。 [...]

2023-01-14T15:27:55+08:002 9 月, 2021|土地研究, 肢解城市規劃, 解鎖研究|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