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季」提早展開】勤於治鼠,疏於防蚊?

發佈時間:2023年5月10日  本研研究員經常到郊外考察和工作,少不免被蚊叮蟲咬。過去十多年來,氣候暖化導致香港蚊患惡化【註1】,不過研究員發現今年蚊蟲卻來得比過去2年早和多(尤以新界為甚),未知大家是否亦有同感。 翻查食環署每月公佈的誘蚊器指數(Gravidtrap Index, 顯示白紋伊蚊的廣泛程度)【註2】,不難發現今年的蚊患遠較過去3年同期嚴重,尤其是新界。今年4月尚未踏入夏季,但全港64個監察地區中,已有5個達到警戒級別(即第三級和第四級,分別顯示白紋伊蚊分佈廣泛和非常廣泛),西貢和屯門的蚊患尤其嚴重。我們比較今年和過去3年的4月份的數據,發現達到警戒級別的分區遠較以往多: (4月) 2020#/ [...]

2023-05-10T18:37:00+08:0010 5 月, 2023|數據研究, 精選|

【香港新「潤」學】新註冊移民公司疫後激增 或成內地人「潤」的新跳板

發佈時間:2023年4月19日 移民潮未止,過去兩年半內有40萬名香港居民經機場淨移出【註1】,而從最新公司註冊處的數字來看,似乎趨勢會持續好一段日子,甚至或會有增無減。 ▍今年3月以「移民」命名新公司 比半年前按月急增近5倍 過去半年(2022年10月-2023年4月6日)在公司註冊處註冊成立的新本地公司【註2】,共有85間以「移民」或 “immigration” 字眼命名。這些新成立公司在2022年10-2023年2月期間數目頗為平穩,但在3月起突然急升,未知是否與香港當月全面「復常」有關: [...]

2023-04-19T15:25:37+08:0019 4 月, 2023|數據研究, 精選|

【港官外訪分析】側面探視香港的國際經貿空間

發佈時間:2023年3月15日  李家超政府上任快將一年,官式外訪依然只到過東南亞和中東「引資」,即使計及疫情外訪次數仍未免太少,令人思疑香港的國際經貿空間是否收窄。若要探究香港在國際經貿版圖上的「新位置」,分析歷年最高級官員離港訪問的地點和行程是一個好方法。 研究員透過整理歷任特首首年任期內【註1】特首本人、政務司司長及高級財金經貿官員【註2】的公務外訪(official visits)之地點和公開行程資料,發現過去25年,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發生了微妙但重要的轉變。資料只涵蓋特首任期首年,是因為新上任政府會傾向先訪問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是當屆政府對外經貿關係的寒暑表。為求更準確反映情況,統計數字撇除特首訪京述職和官員參與經濟峰會等主要目的並非與外/內地為建立更緊密聯繫而安排的訪問。 ▍整體趨勢或反映香港國際經貿空間收窄 1/「內訪」漸漸多於外訪 董建華政府在上任後馬不停蹄,特首本人、政務司司長及其高級及財金經貿官員在一年內出國至少12次,往內地則只有4次;但自曾蔭權政府(外訪5次:「內訪」6次)、梁振英政府(外訪7次:「內訪」9次)及林鄭月娥政府(外訪12次:「內訪」16次)則是「內訪」佔多。至於李家超政府則由於內地於2022年嚴格防疫,故不包括述職及參與峰會等的話暫時外訪仍居多(外訪7次:內訪2次),但自內地開關後則近乎清一色「內訪」。近年香港政府積極發展與內地有更緊密經貿關係,但與此同時,官員似乎並非同等熱衷於經營對外經貿關係。 [...]

2023-04-21T13:42:06+08:0015 3 月, 2023|數據研究, 精選, 開放資訊研究|

【公屋質素倒流三十年】公屋限呎真的能解決愈住愈細?

發佈時間:2023年2月7日  近年新公屋越起越細成為趨勢,去年施政報告公佈了公屋限呎措施,貌似呼應習近平「住房大一些」的說法,但仔細翻查文件,限呎措施竟然不適用於面積最細的「一二人單位」,似乎「公屋劏房」的問題未有解決的跡象。 那麼,新公屋可以有幾細?研究員發現,自15年前(2008年)左右開始,一二人單位越起越細,2020年起,新興建單位的平均樓面面積只有14.05平方米(約151呎),相比2000年代時可達16.1平方米(約173.2呎)的面積細了近20呎,等同少了一間廁所的面積。再一步翻查發現,14.05平方米(約151呎)的二人單位,變相人均7平方米(75呎) 的居住面積,等同房署已沿用多年的最低「標準」,實在是在政策上「攞到盡」壓縮公屋居民居住空間。 ▍近年新建公屋人均居住面積竟與劏房相若? 研究員透過整理房委會公佈的由1990年至今落成的公屋數據(包括屋邨的數量、座數及單位樓面面積)【註一】,發現1990年代以及2000年代的一二人公屋平均面積分別有15.8(約170呎)和16.1平方米(約173.2呎)。但其後情況逆轉,2010年代大幅倒退降至14.3平方米 (約154.4呎),2020年更清一色只有14.05平方米(約151呎)。 [...]

2023-05-05T16:48:43+08:007 2 月, 2023|房屋研究, 數據研究, 精選|

【最新劏房統計數字全披露】最新劏房狀況可以去到幾差?

發佈時間:2023年1月26日  統計署今日公佈2021年人口普查的劏房主題性報告,劏房戶的整體數字為107,371 ,共21.4萬人,跟上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所公佈的數字相約,比起2016年的91,787戶,5年間增加15,584戶。劏房數字上的升幅,除了反映劏房趨勢在近年或未有改善,亦反映現時政府提供3萬間單位的簡約公屋,遠不足以應對現時的龐大劏房戶數字。 而人均劏房居住面積由2016年5.3平方米微升至 6平方米(約60呎),面積依然只得半個車位,背後原因或因住戶平均人數下跌所致,即由2016年的2.3人降至2021年的2.0人。 ▊最新趨勢 1) [...]

2023-05-05T16:51:39+08:001 2 月, 2023|房屋研究, 數據研究, 精選|

【千里進俄煤】能源危機殺到嚟 靠入口「特價」俄煤有得避?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22日 今日兩電披露電費加幅,2023年電價將按年以雙位數百份比上升,兩電歸咎於「全球燃料價格波動」,當中以煤價升幅尤為急劇。早前因國際制裁,俄羅斯便以「優惠價」向亞洲地區推銷能源幫補收入【註1】,有人於是在立法會提議兩電「買俄羅斯原油以降低電費增幅」【註2】,不過香港已停用原油發電已久,該立法會議員「慘食檸檬」。 不過香港確實有入口俄煤發電,俄羅斯是繼印尼後第二大煙煤進口來源。我們透過政府統計處貿易統計網的數據整理,單計今年頭九個月,香港便已進口總值近12億港元的俄煤燃料【註3】,而中電及港燈均分別有15%及50%的燃料來源為煤,那麼按該議員邏輯,大幅增加進口俄煤又有否幫助壓低電費(不過會製造更多污染問題)? 有趣的是,貿易數據所顯示的「平價」情況卻是恰好相反。雖然俄煤在年中開始減價三成(相對俄國入侵後的高峰)以傾銷出口,但烏俄開戰後香港入口的俄煤每噸價格增幅,依然比其他重要來源(如印尼及加拿大)來得更大,香港似乎無受惠於俄羅斯的「促銷策略」:今年7月香港約以平均每公噸$3,310從俄羅斯買入近15萬公噸煙煤,大幅拋離印尼的平均每公噸$2,133、澳洲的平均每公噸$2,728及加拿大的平均每公噸$2,674【註3】。 雖然一直認為俄羅斯燃煤的熱值(即每公噸完全燃燒時可釋出的熱量)較印尼等地的燃煤較高【註1】,所以解釋本身價格亦會偏高,但香港於7月購入俄煤的進口單價為去年同月的3.08倍。其他進口源的同期單價增幅亦相若,明顯見到開戰後立即「水漲船高」。本身已較貴的俄煤再倍升後,價格大幅拋離同樣「高質」的澳洲煤(戰爭前兩者價格相若),相比同期價格相對穩定的印尼煤更是一枝獨秀。 為何俄煤成為香港入口煤以單價計算最昂貴的來源?背後原因或有很多:是國際物流鏈因戰爭疫情有所改變而導致運輸成本上升?保費問題增加成本?或是有中介在中間「食夾棍」?但唯一可證實的是,千里進俄煤,從數據來看絕對是無助香港對應全球能源危機的來臨,亦無助於減少電費加幅。 參考資料 [...]

2023-05-05T17:03:20+08:0023 11 月, 2022|數據研究, 精選, 解鎖研究, 開放資訊研究|

【劏高峰】全港劏房疫市反升4700至10.7萬戶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9日  劏房數字過往一直沒有官方整全統計,2021年統計處才開始於人口普查正式將劏房 (分間樓宇單位) 納入統計,但萬眾期待的劏房數字原來已經低調發佈。 剛公佈之2022年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註一】,有房屋學者及報章留意到已經「靜靜雞」在備註新一年提及最新數字,當中的居於分間樓宇單位(簡稱劏房)今年上升4,700戶,總數已達至107,400戶,已達2014年長策報告公佈以來的最高峰。如此公佈,另一學者周永新亦撰文形容有別於過往公佈全港人口普查的宣傳。 最新破頂數字亦反映,即使近年面對疫情問題經濟轉差、已實施無起始租金的劏房租管、過渡性房屋的逐步落實、今年樓價微跌的趨勢下,劏房數字卻反升,意味著現行對策仍未有效扭轉劏房林立的趨勢。 長策報告參照統計署2021年人口普查中所公佈的劏房數字,當中調查及統計方法仍有待釐清,或未足以全面反映劏房的真實處境。而較整全的劏房調查方法及數字,消息指卻需待明年2023年統計署才公佈,而事隔兩年才公佈已令劏房現況及數據出現滯後。 [...]

2023-05-05T17:04:36+08:009 11 月, 2022|房屋研究, 數據研究, 精選|

【在港新俄羅「司」湧現 公司註冊同期急升近2倍】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7日  外媒日前報道有俄羅斯公司欲在港註冊逃避西方制裁,研究員翻查過去近兩年公司註冊處新註冊及已更改名稱的公司名單,由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本月10日,名稱含有「俄羅斯」或「Russia」新公司在香港註冊已有35間;相比去年同期(2021年2月-10月),這類新公司註冊只有13間,確實有明顯增長的趨勢。 當然,註冊名稱有「俄羅斯」的公司,公司未必是來自俄羅斯,亦可以是往俄羅斯投資的業務性質,也可以是與俄羅斯無關的空殼公司,現時的整理未有作進一步的公司查冊,尚未能夠從董事背景估計資金來源。即使如此,「俄羅斯」公司註冊的數字,仍可視作香港與俄羅斯之間更緊密經濟聯繫的某種反映。 若按公司名稱估計業務性質,值得留意可見有一間「國際金融」公司(俄羅斯古戈爾銀夯國際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曾在今年5月註冊,有4間能源公司入侵後半年註冊,數量多於入侵前半年(2間)。由2021年至今62間新註冊公司中,至少有26間有酒業相關名稱,然而當中不少名稱有相當重疊,業務是否真正與酒業相關則不得而知。 研究資料:帶有「俄羅斯」字眼的新公司註冊整理(2021.1 - 2022.10) https://bit.ly/3CCajm9 [...]

惱細唔妥:被隱藏的房屋「迫」problem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4日  【惱細唔妥:被隱藏的房屋「迫」problem】 明報A2昨日報導指現時竟有兩萬個公屋戶的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75呎),當中更有3,800戶更是低於5.5平方米(59呎)(一般被稱為「擠迫戶」)【註一】。最新公屋擠迫現況數字的全面披露,為現時公屋納米化的討論帶來「迫」的啟示,亦是現時「提速提量」下無視居屋生活質素的關鍵參考。 對上一次擠迫整體數字的全面公佈,已經要追溯到2017年一份有關公屋擠迫調遷計劃的區議會文件【註二】以及2013年立法會的紓緩公共租住屋邨環境擠迫情況的措施文件【註三】。隱藏全面數字的背後問題,令傳媒難以跟進每年現況,「擠迫」作為一個住屋的關鍵問題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之中。 只要對比過去十年的擠迫全面數字,就可以發現2013年所公佈的有約3,000 「擠迫戶」,然而,最新2022年的數字卻是3,800戶,過去十年的數字不跌反升。若不是有傳媒報導最新現況,亦很難發現「擠迫戶」的數字十年來並未有改善。 按照明報過去5年的調遷數字可見,政府處理個案由2016年的1,600戶跌至其後的每年不足1,000戶。箇中原因,在於2017年政府為了釋放更多單位編配予公屋申請者,合併「公屋租戶紓緩擠迫調遷計劃」及「改善居住空間調遷計劃」,並把兩個計劃所預留的公屋配額單位數目由以往每年約2,000 [...]

2023-05-05T17:16:04+08:004 10 月, 2022|2022新聞, In the press, 房屋研究, 數據研究|

【事發原因】千億工程承建商壟斷問題大檢閱

發佈時間:2022年9月29日  稍早前安達臣道冧天秤工業意外,再計接二連三各種工程事故,引發市民廣泛關注政府承建商的監管及罰則過低問題。面對工程出問題、工傷或意外,即使年復一年屢次見報與「受罰」,情況依舊,除了「無法估計」的理由,其實與香港承建商的壟斷行為是否有關? 研究員翻查過去5年政府(2018-2022)5個工務部門的最大型公共建造工程(每項價值$4億或以上)【註1】中工程承建商中標的分佈數字及其合約價值,發現2018年至2022年5年間批出的合約總值已經達2,064億,當中過半(1,081億,52.37%)由9間承建商/集團包攬,佔123間合資格承建商不足一成,他們分別是: (承建商/集團,投得的工程合約張數,價值,佔合約總值百份比) ▍中國建築工程 (香港) 有限公司,8張,約175億,8.49% [...]

Load More Posts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