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路山剷平?】北都公路擬定走線將「夷平」什麼?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日 #北都公路 #三鐵三路 #豐樂圍 #南生圍 #農地
三鐵三路打頭陣的項目北都公路,由天水圍經牛潭尾及古洞連接沙嶺一帶,聲稱「打通新界北」,「也能減低對環境的影響」(註一)。但細看其概念走線,除了功能與現時大致暢順的新田公路有不少重疊,其初步走線也「打穿」不少原有生態及社區。18公里長的北都公路,有約4成(約7公里)屬「重災區」,潛在影響活躍農田、濕地及鄉郊村落。即使目前北都公路為初步概念,日後或會有變動及修改,但單從文件中公佈的規模及走線,亦反映出政府沒有在初步規劃中為沿途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迫遷居民的潛在影響考慮其中:
▍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4.5公里)
北都公路全長18公里,從西邊天水圍一出發,基本上不可能避開全新界具最高價值濕地的地區,整段公路會有4.5公里踩中(約1/4)濕地保育區/緩衝區。雖然現時政府指北都公路會「以隧道形式穿過濕地」(註二),但過往高鐵興建隧道穿過濕地時已曾污染濕地及影響鄰近漁塘地下水,可見以隧道「避開」生態敏感地,仍然會產生不少影響。
上年10月施政報告推出北都公路,到年尾已公佈諮詢文件,比起林鄭2021年離任前提出的濕地保育公園可行性研究,據漁護署預計最快要到今年年底完成,明顯有優次之分。這些細節安排亦或反映政府所謂「平衡發展與保育」的天秤,其實明顯側向了一邊。更甚,如其他環團指出,與北部都會區提出的「香港濕地公園擴展部分」及「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概念範圍重疊。北都公路的橫空出生,令人質疑的是,濕地保育公園至今仍未公佈的具體細節,會否因北都公路而有所改動?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或岌岌可危。
▍僅存活躍農地(~1.2公里)
北都公路穿過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後,再往東北行會穿過牛潭尾近濾水廠以西一帶,當中除了有如新興農場仍然活躍的農地、漁塘、也有錦鯉飼養場的集中地。再往北行至鐵坑、馬草壟,及至擬議終點的沙嶺,都有不少活躍農地,甚至是本地農業作業鏈的據點之一,如新興農場、富琴火龍果等,他們或都會因北都公路而前途未卜。值得注意的是,北都公路現時的初步走線馬草壟段或踩中政府復耕選址,未知北都公路動工時,稍早前受發展計劃波及的農戶,會否再一次被逼遷。
▍鄉村村落 (~1.15公里)
-元朗躉頭、粉嶺鐵坑村、粉嶺馬草壟村、上水菴邊、元朗壆圍
除了環境破壞,連帶的或會迫遷鄰近起碼牽涉5條鄉村(包括寮屋群)。值得注意的是,現時走線所「橫跨」的鄉村,除了元朗壆圍作為原居民村,其他皆是非原居民村或寮屋群。比起有原居民有「收地結界」,這些非原居民村、寮屋群將更易成為基建開發下的犧牲品。從北都公路的諮詢文件,亦未有提及對當中鄉村的潛在影響,或已顯出政府在構思北都公路時,以基建開發破壞鄉村的發展思維,似乎亦跟現時北部都會區提到「城鄉共融」的原則相違背。

北都公路本身長達18公里,如同將整條港珠澳大橋香港連接路(14.4公里)放到新界,沿途是有村落、有生態、有本地產業、有故事的地方,而政府在規劃圖上卻猶如SIM CITY 玩家大筆一揮,彷如沿途只是空白一片尚待開發的地方。但似乎直至現時為止,或在可見將來,在走線上最受工程影響的一群人都不會被妥善諮詢。更甚,根據政府公佈的項目文件,北都公路未來將有可能擴展,「將探討把北都公路向東延伸至香園圍公路」、「……向西延伸,接駁至港深西部公路」,可預見北都公路施工時所造成對社會、生態和地貌的破壞將難以想像,還未計北都公路外的其他擬建道路,例如北部都會區穿過馬草壟的連接路。
其實現時北部都會區東西部分,已有新田公路連接,與北都公路功能相若,若改善現時的新田公路,會否已經能滿足需求?面對環境、財政和社會成本,市民難以不質疑整條北都公路的必要性,但從公佈的項目文件中可見,政府提到的「諮詢重點」卻是如何「優化走線」,而非讓公眾討論最基本的問題:整條北都公路是否有必要?
【註一】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跨越 2030 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的初步結果
【註二】Yahoo新聞:北都公路將挖隧道 環團憂影響濕地魚塘 冬候鳥難覓食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