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2年10月5日
近年香港地產商「轉型」,大搞國際風行的ESG (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概念,由減碳綠色建築到「活化」歷史建築,「捐(濕)地(起臨屋)」做「善事」,全部都寫入給投資者參考的報告書中。
但彭博新聞社(Bloomberg)今日(2022年10月5日)報道,香港地產商的很多行為,其實涉嫌與ESG 精神相違背:大舉囤地,開發濕地,先破壞綠地再起「綠色」建築然後聲稱很環保、大舉出售不宜人居的納米樓等等,對環境以至社會有莫大傷害。一如所料,這些行為沒有在ESG報告書中反映。對於彭博就他們破壞濕地舉動的查詢,部分地產商選擇不回應或「已讀不回」。
這些行為除了涉嫌誤導投資者外,亦不太符合ESG框架中「遵守或解釋」(comply or explain) 的精神。這一方面反映香港的ESG 框架落後,另一方面反映到部分地產商只是視ESG為融資或改善形象的工具,並非真心真意想自己的業務對環境和社會有裨益。
研究員訪問節錄
//“The majority of things we see from Hong Kong developers are more for PR,” said Brian Wong, a researcher at think tank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In reality they do a lot of things that are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spirit of ESG,” he added, citing the growing number of micro apartments being built as an example.
訪問全文 Hong Kong Developers Threaten Bird Sanctuary With New High 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