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3日 #李家超 #提速提效提量 #KPI #施政報告
上任百日,李家超的土地房屋核心綱領可以話改就改,由「提速、提效、提量」,日前突然加埋「提質」,僅一百日政綱已經「質變」,令研究員好奇究竟李家超參選個時其實有冇諗清楚?
無啦啦咁加多個口號,相信都同民間多次狙擊不無關係。新政府量化為本的「KPI」風氣,一直被指為求「谷數」而無視質素。但宜家補番「提質」的口號,難道就夠?研究員整理了過去百日政府曾放風及推動的房屋土地政策,列出當中對超式口號的種種「質」疑。
▋四大陰「質」政策
➽推公屋戶做開荒牛
政綱簡介會上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為將公屋輪候時間減少一年,甘願塞公屋輪候戶入交通、社區配套未齊的偏遠新發展區。
➽ 向綠化帶開刀
李家超稱土地供應來源「優先考慮」改劃綠化帶,破壞集康樂、景觀、潔淨空氣、恒溫等重要社區功能的後花園。
➽ 發展程序敵視公眾參與
參選政綱承襲上屆提出的「精簡」發展審批程序,壓縮公眾表達意見的空間,勢必釀成更多忽視居民實際需要的「離地」規劃災難。
➽ 重啟劣「質」斑斑的私人參建居屋
一直稱要借助「市場力量」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有傳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會重啟以往被批評工程質素參差、設計出現「奇則」的私人參建居屋
政府過往以「提速提效提量」為名,正當化這些犠牲質素的政策;如今「提質」變成綱領之一,係咪意味著這些政策在上任百日便要轉軚撤回,抑或「提質」到頭來只是空談,扮回應公眾對於質素的憂慮?

▋四大低質趨勢
除了上述的低質政策,面對近年來「重量不重質」的城市發展趨勢,政府也沒有進一步阻止及處理,由得各種生活質素惡化。
➽ 公營房屋納米化
居屋平均呎數由2014年的451呎下降至2015年的382呎;而2020至2024年度落成的公屋,室內樓面面積21平方米或以下的小單位比例佔過半,較2015至2019年度落成的41%為高,但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碧如卻以輪候時間很長為由,表示公屋限呎後會令單位數目減少。
➽ 公屋擠迫化
公屋擠迫戶數字十年不跌反升,由2013年的約3,000戶,增至2022年的3,800戶;調遷數字亦越趨落後,政府處理個案由2016年的1,600戶跌至其後的每年不足1,000戶,而所謂擠迫的標準在20年前房委會已建議放寬,惟至今已40年沒有更新,政府亦未見有相關倡議。
➽ 重建吞併社區設施
任由市建局九龍城重建吞併地標性公共設施起私樓、將公園重置上天台,又將現時使用率高的觀塘碼頭熟食市場、火炭熟食市場拆卸。
➽ 重建後市區密上加密
彌敦道沿路大廈重建後地積比增大 25%;運用「轉移地積比」將油旺、九龍城密度再擠高,令市區更加密不透風,更擠迫 。
要做到「提質」,政府至少應辨識到當下的質素問題,政府主導的公營房屋越起越細,公屋擠迫戶又越來越多,但政府似乎都無具體政策去舒緩這些低質危機。另一邊廂,政府更縱容市建局「盈利主導」的發展模式,不僅吞併大眾市民生活所需的設施,更推高本來已很高的居住密度。若政府想真正「提質」,起碼都應處理好上述問題再說。
李家超首次提出「提質」,尤其在現時以速度、數量壓倒一切的房屋供應主旋律下,相信不是良心發現,觀乎過去百日的政府房屋思維,更多似是令大家有「獲得感」。尤其日後施政報告將近,更要睇清這些口號式施政,避免被模糊現時土地房屋問題的焦點。
#李家超 #提速提效提量 #KPI #施政報告
#提前上樓 #綠化帶 #精簡程序 #私人參建居屋
#納米樓 #擠迫戶 #重建
#提質 #陰質 #低質 #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