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的七年之癢
發佈時間:2023年5月30日
在不斷在油旺、荃灣、深水埗開動全區重建研究下,市建局日前再度提出要檢討以「同區七年樓齡」的單位呎價作為重建收購價基礎,近日行政總監韋志成接受電台節目訪問【註1】,直指當初以「提昇舊區居民生活質素」制訂這個補償機制「的確係無深思熟慮」,更批評舊區業主沒有做好應做的樓宇維修,卻透過社會資源換到「一層靚啲嘅樓」。
市建局將責任歸咎於業主無盡責維修,但有心維修就可以免於被收購嗎?事實上,根據市建局社會影響評估,不少重建項目範圍內有半數樓宇狀況屬「維修及保養尚可」/「良好」,包括衙前圍道 / 賈炳達道(52%)、兼善里/福華街(61%)、山東街 / 地士道街(50%)。可見,被市建局揀選重建的地點根本與樓宇狀況不存在必然關係,更令人疑惑為何要將公眾利益與被收購的業主放在對立面。
將心比己,作為舊區業主,眼見龍門任市建局擺的重建準則,樓宇隨時被市建局盯上,你還會想積極保養自己的大廈嗎?其實市建局主要業務之一是協助樓宇復修,如今卸膊式批評業主無意修復樓宇,市建局更應反思自己是否做好份內事,否則令人感覺局方有意弱化自己角色。
過去兩年,市建局公佈了的大規模重建計劃一個接一個,先有九龍城,再有油旺,緊接是深水埗,最新還有荃灣。而韋志成稱,單是油旺的總收購價已經達到逾10,000億,強調財政壓力並提出七年樓齡補償機制有檢討空間。然而接連提出大規劃重建計劃的是市建局,可見市建局根本不自量力,過份高估自己的重建能力。今年初,觀塘市中心第四及五發展區項目只接獲一份標書,最後直接流標收場,韋志成都承認流標影響市建局前期收入,局方亦不得不考慮改劃用途。
市建局冒進的野心,過份依賴地產收益的經營模式,導致可預視的財政不穩。但比起按照《市區重建局條例》「以應有的謹慎和盡其應盡的努力處理其財政」,市建局似乎更想找小業主「填氹」。如果這次向小業主開刀成功的話,或創下先例,令租客、商戶的補償津貼、樓宇復修等資源將來都可隨意刪減。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是,油旺10,000億當中,韋志成指有4,000多億是基於七年樓齡而產生的額外補償。他續提出:「嗰4、5000億,舉個例如果我放喺明日大嶼去造地,造完嚟支持番舊區更新,咁樣係咪更加符合經濟利益呢?」而發展局亦都曾經提到,人工島可以為受重建影響的居民提供重置土地,以推動較大規模的舊區重建【註2】。換言之,市建局與政府均有意將舊區居民搬到人工島以便利重建,若居民想要原區安置,恐怕機會只會更渺茫。韋志成亦不諱言:「香港其實好細,交通咁方便,乜嘢叫同區安置呢?」利用遙遙無期的人工島轉移原區安置的訴求,甚或拋棄原區的概念,市建局再次展現卸膊態度。
韋志成反覆強調市建局的財政負擔、經濟效益,但「負擔」之一正是他們這些在位者的薪金。根據2021/22年度的市建局年報【註3】,身為行政總監的韋志成,2022年的年薪接近600萬,而且2020/21年度自願減薪10%後,薪金隨即反彈,甚至高於疫情之前,即是說莫名奇妙地加了人工。另外,單單是13名管理層一年的開支,2022年就達到了約4,600萬。市建局一邊呻窮,另一邊又頻頻加人工,實在自相矛盾。
七年樓齡補償機制,自2001年市建局成立沿用至今,當年經過立法會討論,包括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前身)根據經驗提交的意見書【註4】。規劃地政局2001年1月進行的財政分析若以10年、7年或5年樓齡為補償基礎,估算收支均有數十億盈餘,即使考慮到利率、物業價格、建築成本變化,各項評估的最壞情況下虧損只是數以十億計【註5】。而市建局的累積盈餘已經達到數百億,但市建局應該有所自覺,其成立宗旨從來不是牟取暴利,而是在於改善住屋水平及已建設環境。
現在如要修改機制,就連發展局亦表態要求市建局需要充分的諮詢。《市區重建局條例》列明「在修改或修訂該策略前,局長如認為該等修改或修訂的性質是屬輕微、技術性或微不足道的,則無需諮詢公眾。」但過去多年來,市建局在改變重建策略內容時均未有進行公眾諮詢,例如2017年僭建業務範疇(加入第五個「R」–「改造重設」),未知今次可會「依法行事」。
今次市建局的七年之癢,不惜將自己和舊區居民放在對立面,自己則站在高地喊窮喊慘。但實則為其不負責任的財政管理和重建策略導致今日局面,社會應開始凝聚共識,反思市區重建策略如何大走樣。
參考資料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