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個科學園】新田科技城十問
發佈時間:2023年5月25日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規劃一出台已引起批地及保育爭議。此文將最新新田規劃綜合出十大問題進行分析,將會是該區未來需要面對最為核心的課題。
1) 發水樓面:新規劃創科用地激增約100公頃,但為何欠缺客觀估算?
根據2021年6月發展局提交到立法會工務小組的討論文件【註1】,新田發展規劃共有204公頃創科用地,包括57公頃用作企業及科技園、87公頃設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以及落馬洲管制站遷移而釋出的60公頃土地。但是發展局最新文件卻稱新田創新科技園區面積為300公頃【註2】,即是說急增了約百公頃至7300萬平方呎樓面面積,卻未有詳細解釋科技用地急增的理據,僅稱「為突顯政府對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與深圳河對岸300公頃的深圳創新科技區相若」。
從規劃圖則可見主要增幅來自毗鄰落馬洲管制站北面的魚塘範圍,在未有客觀估算下填塘毀農,十多廿年後又會否出現供應過剩?
2) 基層圍城:城市形態由創科獨大,忽略各種基礎產業?
城市規劃需要平衡各社會階層的發展,但對比早前新界北規劃方向的研究,明顯已將原先一些基礎產業概念 (包括食物加工、本土農業、地區經濟)抽起。
最新新田科技城計劃會有7成公營房屋有3.5萬個公營住宅單位興建 (估計約10萬人),若無充足產業用地配套,只大手撥給作創科產業,住在當區的公屋居民及基層,未來將要像皇后山、天水圍北等公屋面對遠距離的通勤時間及跨區就業。
現時政府只極粗略估算區內的就業職位,指非創科就業機會有4.5萬個,但並無明確估計,也將原先受影響重置入多層大廈的既有職位一併計入估算,是否能為一般市民提供充足的非創科就業職位存在職位錯配隱憂。
3) 頭重腳輕︰直接批地龍頭企業,初創冇埞企?
政府建議以「公開招標以外的批地方式」,直接把土地批予龍頭企業,做法備受爭議,因為直接批地做法欠缺透明度,市民無法監察其過程。然而,新田科技城同時指會扶持「初創」,但以直接批地模式基本上無法令一般本地「初創」企業受惠,只能透過政府主導發展用地提供特惠租金才有生存空間。
就此發展局進一步回應指「承投人可檢視會否預留部分樓面,引進初創企業」,即是說很有可能出現賤價批地予龍頭科企再給予他們「租上租」,這變相減弱了初創科企的自由發展及生存空間,也令這些獲私下批地的龍頭企業有極大尋租空間。
4) 度身訂造︰原址換地爭議多年,變相獎勵囤地發展商?
政府也建議新田可採用原址換地的方式發展,過去原址換地曾惹來不少非議。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其中一個最大爭議點,就是原址換地的安排被質疑為向囤地地產商「度身訂造」。
現時新田劃作私營發展用地,包括私人住宅混合發展土地,許多位置已知是不同發展商土儲的所在,此種發展模式將更加獎勵囤地者,亦令地區規劃的主導權由發展商主導。
5) 規劃亂龍:新田麒麟村放寬棕地入場,但不足3年後又收地發展?
近日城規會修訂棕地作業審批指引,容許新田麒麟村等地用作重置棕地作業,各界批評做法等同任由棕地擴散【註3】。
比起過往新田規劃,最新新田科技城的徵地範圍延伸至麒麟村,亦即是說,如果棕地作業會搬入麒麟村,不但會破壞現有土地,新搬入的作業者只有不足3年的經營期,就會再一次於2026年收地,現時新田規劃內所提供的多層大廈重置棕地作業 (佔地只16公頃),77公頃樓面面積也不足以重置區內126公頃受影響棕地作業,最後或需要另覓用地,再破壞其他地方(尤其是農地)的環境。
6) 北如不見:北環線最快2034年完工,北環支線仍未有時間表,等到2047?
新田科技城除了有現時落馬洲支線及北環線連繫,最新新田規劃再加設「北環線支線」,涉及新建的新田站、洲頭站、港深科技園站、皇崗站。官方初步估計北環線2034年才會竣工【註4】,北環線支線則未有具體時間表,很可能要等到2034年之後才會完成。
以北環線主線要花9年時間建成來看,未計工程實施期間的延誤,將整個新田最核心計劃「港深創新園區」連繫的支線或要等到2040年後才有望通車。當然運輸及物流局現正向立法會申請設立「北都鐵路辦」,每年開支逾4,000萬【註5】。但人手增加,又能否保證工程不被延誤?
7) 短兵相接︰拆走濕地保護區作創科城,已同國際拉姆薩爾濕地接壤?
按照政府的計劃,新田至落馬洲一帶原有的濕地保護區大部分將會消失,只剩下三寶樹濕地公園,所謂「保育」的方式仍未公佈。最新規劃的創科用地於緊貼米埔拉姆薩爾濕地的邊界進行填塘,加上新田創科用地的地積比率為6倍,和一般的新界新市鎮相若,儘管在邊陲加入窄長的非建設用地(NBA),亦將明顯影響候鳥生境及飛行航道。
現時新田對岸的深圳早已像插針般起滿了高樓大廈,如果新田這邊被高樓大廈圍封,且切斷與蠔殼圍的相連漁塘,就算如果所謂人工「增加」生態容量「值」,都將重創其整體的生態功能(相連濕地魚塘遠比支離破碎的有生態價值),不再是人人都可以從外觀賞候鳥的鄉郊景觀。反而「好處」或許會是將國際拉姆薩爾濕地變成創科公司獨佔的私家園景,若龍頭公司對初創租出辦公空間,亦可賺取更多地租收入。
8) 填平抽乾: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驟然被削半,保育從何談起?
政府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聲稱擬建1,220公頃濕地保育公園,包括在落馬洲站附近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佔地約520公頃。然而,發展局擬將濕地公園面積大幅縮減至約300公頃,削減幅度達到42.3%。政府交上立法會的發展大綱圖顯示,消失的濕地公園範圍正正被改為創新科技用地,為何大片原擬保育的濕地公園會在一年間突然大面積被消失?
更甚者,政府一方面聲稱要透過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創造環境容量」,彌補因填平90公頃魚塘所造成的生態功能損失及因開發所致的生態影響,另一方面就縮減三寶樹濕地面積,這豈不自相矛盾?更突顯了對於保育濕地毫無誠意。
9) 不鳥了之︰北都概念圖中的飛鳥廊道無故消失?
新田科技城影響大片濕地,《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原擬連接現有的米埔自然保護區和香港濕地公園, 加上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形成「飛鳥廊道」,形容為構建由西至東完整的生態生境系統。然而,最新的規劃圖不僅未有再提飛鳥廊道,更將原本相連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及蠔殻圍濕地保育公園斬開,闢為創新科技之用。多個關注環境或生態的組織已表示,擔心創科大樓拔地而起會妨礙飛鳥航道,甚至鳥隻有機會撞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出,濕地保育公園互通的重要性亦在於水獺生態走廊,他們並建議擴展拉姆薩爾濕地範圍至流浮山對出的海岸保護公園【註6】。屬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近危物種歐亞水獺,就在蠔殻圍濕地公園出沒,創科用地將蠔殻圍與三寶樹濕地斬開勢必影響牠們的活動。
10) 毀鄉造城:是否已經放棄「城鄉共融」規劃原則?
「城鄉共融」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設定的規劃原則之一,為落實此方向,2021年6月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曾經討論到「新界北第一階段發展-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註7】,初步土地用途標示了石湖圍有一塊7公頃的農業用地作活育原有活躍農地景觀,但在發展局最新交到立法會的文件,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原本的活躍農地,最新被改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G)及休憩用地(O),另在新田軍營附近只劃出一塊不足0.5公頃的「都市農場」,面積連點綴也不如,這是否味著新田科技城規劃已摒棄「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概念?
此外,徵地範圍一貫不影響區內的新界原居民村,但會剷平所有區內非原居民村和漁塘等鄉郊景觀,暗示新田所謂的「鄉」就只包括丁屋,原有的漁農鄉村景觀卻被排除於鄉之列,名為「城鄉共融」實為「毀鄉造城」。
#新田科技城 #新田 #北部都會區 #北環線 #城鄉共融 #歐亞水獺 #觀鳥 #濕地保育 #漁塘 #三寶樹 #蠔殻圍 #落馬洲
【註1】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 PWSC(2021-22)26, https://www.legco.gov.hk/yr20-21/chinese/fc/pwsc/papers/p21-26c.pdf
【註2】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新田科技城的土地用途建議, 立法會CB(1)506/2023(03)號文件, 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20230523cb1-506-3-c.pdf
【註3】審批棕地指引倡改 鬆綁321公頃 相等17個維園 城規今審議 環團指「棕門大開」,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30414/s00001/1681409334601
【註4】議員斥北環線規劃「基建倒退」 促政府重新審視發展時間表,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6499
【註5】立法會CB(4)276/2023(02)號文件,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 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panels/tp/tp_rsc/papers/tprsc20230418cb4-276-2-c.pdf
【註6】WWF倡擴后海灣濕地 覆蓋3擬建濕地公園作整體規劃, https://www.hk01.com/article/731272
【註7】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 PWSC(2021-22)26, https://www.legco.gov.hk/yr20-21/chinese/fc/pwsc/papers/p21-26c.pdf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