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補鑊越大鑊】錯漏百出的交椅洲人工島資訊問卷調查
發佈時間:2023年6月5日
去年尾低調展開的交椅洲人工島公眾參與活動(下稱明日大嶼諮詢),被公眾及學者狠批為「鬼祟」,連推出諮詢網站時也沒有主動宣傳,要議員及傳媒揭發才承認已展開諮詢,更沒有任何公眾論壇。或許政府自知與民意脫節,上月中委託了某個單位(真實身份不明)製作了一張Google Form問卷調查,似乎試圖「補鑊」。
這份問卷將在今晚23:59截止,旨在了解「公眾對交椅洲人工島資訊的掌握情況」【註1】,不過這張Google Form與明日大嶼「諮詢」一樣,非常低調,只能在經濟日報及信報的連結上找到,相信很少市民知道它的存在。更大的問題是這份問卷無論從涵蓋面、方法學以至問題設定都出了嚴重問題,似乎「越補獲,越大鑊」。
▍涵蓋面不足:沒有英文版問卷
研究員尋遍整個互聯網,暫時仍未能找到英文版問卷。既然明日大嶼諮詢以中英雙語進行,為何調查市民有多掌握明日大嶼諮詢的問卷就只有中文版?再者,人工島亦直接影響數個多外籍人士定居的社區(如愉景灣、梅窩),不諳中文的人如何表達意見(外國人會看中文經濟日報?)?作為政府委託的民意調查,竟然沒有以法定語文作群體調查,未知背後的原因為何。
▍用錯方法:連大學生也不會犯這個統計錯誤
由於問卷的連結暫時只在兩份兩份中文報章網站刊登【註2】。這種網上問卷的取樣方法,墮入調查研究常犯的「非機率抽樣」(non-probability sampling) 的陷阱。與隨機電話民調(如早前綠色和平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明日大嶼民意調查2023》【註3】)般,可以調查到社會各階層普遍看法不同。非機率抽樣方式快速、簡單和低成本,但無法得出具代表性的數據,若然大學生用此方法做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而沒有注意其局限,基本上會肥佬。
問卷的問題設計亦犯了另一調查研究常犯的「無反應偏差」(non-response bias) 的錯誤,由於選項清一色都是唱好人工島,所以認同填海的人才會填得落手,而不認同這些觀點的,便缺乏誘因去完成問卷,甚至選擇不填問卷,所以這份問卷不能得到全面客觀的發現。
大學本科生都會在社會科學和統計學課堂上學習如何避免犯下上述錯誤,即使研究資源不足(通常是節省成本才把問卷設計成這樣),也要清楚研究的限制,不宜過分解讀結果。這是設計問卷的基本功,可見這份問卷連大學生應有的水平也達不到。
▍強人所難:無得揀「無聽過官方宣傳」
若然不認同問卷中的觀點,或真的沒聽過某些交椅洲人工島的資訊 (如第4條)而選擇不填寫某條答案,你是無法完成問卷的。所以,問卷假設每位市民都至少聽過其中一項說法,而這是沒可能的。可見設立問卷的目標,或許就是想證明明日大嶼諮詢已經做得夠好,而這又與設定問卷的初衷,即探究「究竟明日大嶼諮詢做得如何」矛盾。至於這些「資訊」是否實在和有說服力,相信不是這份問卷想大家回答的資訊。
▍塞說話入你把口:故意混淆「事實」(fact) 與「意見」(opinion)
問卷中有問題故意混淆事實與意見,以第4條為例:
----
//4. 你有沒有聽過以下有關交椅洲人工島的資訊?(可選擇多於一項)
交椅洲將分階段建造三個人工島,合共提供1 000公頃新造土地
交椅洲人工島增加商用土地,提升香港競爭力,有利經濟發展
交椅洲人工島住宅單位面積增加10-20%,市民可以「住大啲」、「住好啲」
交椅洲人工島的運輸基建四通八達(例如: 鐵路5分鐘到港島、20分鐘到洪水橋、道路10分鐘到中環、15分鐘到機場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
通過交椅洲人工島的運輸網絡,香港和九龍往來珠三角東西兩岸更方便
交椅洲人工島可提供房屋用地,配合調遷舊區老化樓宇的居民
交椅洲人工島按「15分鐘生活圈」規劃概念,從居所步行或騎單車15分鐘內可獲取各種生活所需
交椅洲人工島和北部都會區同是香港未來土地供應的重要來源,必須同時推展
填海成本和收地涉及的費用相若
採用先進填海技術,三年內完成第一幅造地,可以展開地基工程
填海工程將採用環保技術,充分考慮環保和氣候變化因素
過去10年完成的政府工程總開支為總撥款的90%,有效控制成本
交椅洲人工島令香港的海岸線增加超過20公里,差不多是整個維港海岸線的一半,增加海濱休憩空間
----
「事實」即客觀、可驗證或測試的資料,與「意見」不同。選項2「交椅洲人工島增加商用土地」是事實,因政府的確如此規劃,將交椅洲人工島定位為CBD3 (姑勿論會否如啟德一樣失敗)。但其後一句「提升香港競爭力,有利經濟發展」則一定是官方意見,因為興建了CBD3,不一定會提升香港競爭力和有利經濟發展,例如海外不少大型填海項目亦是試圖提供商用土地,但最後都爛尾收場【註3】,令人擔心發展脈絡類似的明日大嶼會否觸礁。而且明日大嶼今天尚未建成,能否提升香港競爭力一件亦是不能驗證的宣稱(claim),所以只可是香港政府的意見,而非事實。
此問題將大量「事實」與「意見」放在同一選項,簡單來說,如果受訪者聽過某「事實」而不小心剔選某項,提問者或會乘機當受訪者亦認同政府對事實的意見,名副其實塞嘢入你把口。
而且某些貌似是事實的,卻未必正確,例如第6個選項「交椅洲人工島可提供房屋用地,配合調遷舊區老化樓宇的居民」。回想20多年前的西九龍填海計劃,當年政府也是宣傳展開西九龍填海能調遷佐敦至荔枝角受市區重建影響的基層居民【註4】,20年後的西九龍,除了確實有數條公共屋邨外,都是以豪宅和西九文化區為主,沒有達到調遷舊區老化樓宇居民的目的,所以在未有具體政策配合下,不應將填海與重建掛鈎。
▍在邏輯的最基本的層面上出問題:連錯都算不上 (not even wrong)
第4條第9個選項「填海成本和收地涉及的費用相若」是一種「連錯都算不上(not even wrong)」 的說法。
甯漢豪局長曾說過要到了2024年才會有交椅洲人工島造價報告【註5】。連最新造價報告也沒有,何以知道明日大嶼填海成本和在新界收地涉及的費用相若?這種無法驗證的宣稱,市民連如何指出其問題以展開討論也有難度,因為連背後的資料也欠奉。
況且填海後,還有額外基建成本未計算在內(連結海中央的大橋、鐵路、供水供電與排污,比在新界收地後相同類別的發展成本高很多),遑論填海計劃更容易導致的超支延誤及工程出錯衍生的額外開支。
▍到處是陷阱:預設選項全為官方關注點
至於第5條:
//5. 你希望獲取更多以下哪項交椅洲人工島的資訊? (可選擇多於一項)
(如選擇「其他」,請註明你想獲取的資訊)
土地規劃用途
經濟效益
相關運輸基建
建造成本及融資安排
工程及落成時間表
工程對環境生態影響及環保元素
其他:
這六項資訊雖然都重要,但不是全貌,而且亦非最關鍵的資訊。政府似乎只希望你獲取個案官方人工島資訊。以「融資安排」為例,是捉錯用神。因為成功融資,計劃也可以失敗,例如建成的人工島用地因大幅高估需求而大量空置(普遍出現在海外的大型人工島計劃),也可以導致政府負債纍纍。
所以市民亦想知道更關鍵的資訊,如一旦工程不幸觸礁/爛尾,當局可以有哪些退場機制,或/以及有哪些確切的方法和機制來阻止爛尾、超支等惡果發生?當然,問卷有提供「其他」這個選項,但填問卷者要非常有意識地認知「融資」與「項目成敗」的分別才會如此填寫「其他」一項,而政府在整個「公眾參與活動」中沒有提供相關資訊,使市民難以意識到兩者分別。
▍只是一場公關遊戲:只想市民接收官方資訊 不想市民表達異議
到了第6條:
//6. 你希望從甚麼途徑接收更多交椅洲人工島資訊? (可選擇多於一項)
(如選擇「其他」,請註明接收途徑)
交椅洲人工島專題網站 (www.centralwaters.hk)
發展局網站(www.devb.gov.hk)或發展局Facebook(www.facebook.com/DevelopmentBureau)
政府新聞網(news.gov.hk)或其社交平台、添馬台Facebook(www.facebook.com/TamarTalk.hk)
於電視播放的政府電視宣傳短片
於公共交通工具或政府場地播放的政府電視宣傳短片
政府舉辦的活動(例如交椅洲人工島展覽、簡介會和座談會)
電視節目或新聞報道
電台節目或新聞報道
印刷版報紙(例如經濟日報、星島、明報、信報等)
網上或流動平台版報紙
其他互聯網或社交平台(例如網上討論區、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等)
其他:
從這條問題的設定看,官方在乎的,只是你從哪些渠道接收官方的人工島資訊,而非市民希望得到什麼資訊,使他們更加認識到明日大嶼的利弊以作討論。
同樣的問題亦出現於第7條及第4條:
//7. 你認為政府採用以下哪種形式發放交椅洲人工島的資訊,會有效幫助你了解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可選擇多於一項)(如選擇「其他」,請註明你認為有效幫助你了解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的資訊發放形式)
//4. 你有沒有聽過以下有關交椅洲人工島的資訊?(可選擇多於一項)
(選項全部為政府對人工島的宣傳資料)
當然,你可以在第5條表達對於明日大嶼「諮詢」的另類意見,例如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不同種類的資訊,但如前述,問卷的設定令受訪者不會輕易提出這些看法,而即使有「異議」,亦很可能被歸類為無關痛癢的「其他」類別。
由此可見,從問卷涵蓋面、方法學與問題設計的連環錯誤看,政府似乎只在乎你是否接收和認知到政府對於明日大嶼的單方面看法,而問卷更會令市民被充滿前設的問題引導,勾選政府想大家勾選的格仔(事實上全部都是政府認同的選項),以炮製政府認可的民意。連同半年前進行的明日大嶼諮詢般,這份問卷似乎是官方塑造「民意」的公關計劃的一環,而過往不少取樣方法更權威、更嚴謹的調查已清晰表示,民意並不認同繼續明日大嶼計劃,且反對比率在過去幾年平穩上升。隨著關於人工島計劃的資料明朗化,反對比率應該會進一步上升,與政府所看見的「民意」距離越來越遠。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