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民島】諮詢無影 凸顯明日大嶼的兩塊軟肋
發佈時間:2023年1月27日
發展局自去年12月29號向立法會匯報明日大嶼計劃的進展後,一直對何時進行「公眾諮詢」支吾以對,直至數日前經明報報導後,香港人才驚覺政府已悄悄展開明日大嶼計劃的「公眾諮詢」工作,為期三個月,其專頁網站竟在展開「公眾諮詢」20多天後(1月19號年廿八) 才正式上架【註一】,使用搜尋網站搜索也不容易找到,或顯示近日在Google 事件後才驚覺需要搞好「搜尋引擎優化」(SEO)的政府官員,無心讓市民得知公眾諮詢正在展開。
▊軟肋#1:無法確立「凌駕性公眾需要」
與以往的公眾諮詢截然不同,這個明顯屬「鬼祟」的行為凸顯政府的第一個「軟肋」--兩年前我們曾指出若政府強推明日大嶼時,它在法理上將不能迴避需要民意支持以確立《保護海港條例》中的「凌駕性公眾需要」【註二】。現時明日大嶼中連接交椅洲人工島及於港島西接駁四號幹線,在青洲對出的維港位置填海,按照現時《保護海港條例》,須證明計劃「有凌駕性公眾需要」。
確立「凌駕性公眾需要」的重要性,在往例清楚看到,即使政府現時如何創意地詮釋法律,也難以迴避的。中環灣仔繞道維港填海的案例顯示【註三】,由於在「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準則中,公眾參與活動中獲得廣泛公眾支持為關鍵;參考路政署的「中九龍幹線工程九龍灣臨時填海工程的具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文件【註四】,公眾諮詢須包括社區(大眾)的經濟、環境和社會需要,「而不是滿足小部分人的特別需求和利益」。
同時,為證成凌駕性公眾需要,亦需要「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支持(例如研究結果,預測成本和效益分析等)」。現時公眾要了解明日大嶼的詳情,只能檢閱從政府呈交立法會的數頁政策文件,除了整份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完整研究報告包括具體技術細節亦未見公佈,連項目的最新造價,發展局卻稱只是「情境測試」【註五】,詳細實數和收益估值至今仍未能交出。單看現時明日大嶼公開資料,似乎很難令公眾有意義地參與公眾諮詢,而若公眾因此而反對明日大嶼計劃,政府在法理上或更難證成計劃有「凌駕性公眾需要」。
或許政府已早意識到公眾諮詢在程序上的重要性,故必須在顧問研究標書中亦要求中標公司安排「公眾諮詢」收集意見。2020年時任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稱將會花近$1,100萬元作此用途,不過現時真正的公眾諮詢大幅縮水了,這又引申到下一個軟肋。
▊軟肋#2:涉嫌違反標書要求 $1,100萬顧問費倒落海?
翻查「中部水域人工島」的招標文件,上億元的標書中預留黃偉綸曾提及的公眾諮詢所需資金($1,100萬),指明為顧問須舉辦工作坊(workshop), 焦點小組會(focus group meeting) , 以及公眾論壇(public forum)等方式以收集公眾意見。不過現時的「公眾諮詢」,縮水為向立法會、區議會、專業團體、大嶼山發展委員會等進行「公眾」諮詢,及一個遲到20天的專題網站。公眾論壇失蹤,政府亦表明無意「落區」設公眾論壇【註六】,那麼問題來了,中標顧問須要做的工作大幅縮水(公眾論壇花費不菲如場地、宣傳),變成閉門諮詢。現時政府仍沒透露標書要求及費用有否修改,但如顧問仍按標書收取$1100萬費用而只做半桶水工作,那就是涉嫌違反標書要求,若屆時計劃遭到法律挑戰,政府容忍顧問涉嫌違反標書要求亦是明日大嶼計劃的另一軟肋。
從公眾諮詢無影看到,政府現時只敢在年近歲晚喜慶日子,低調將一個影響深遠的公眾諮詢縮水為僅僅在網上收集市民意見(網站還要難以找到),除了凸顯官員或擔心在真正的公眾論壇上會被逼回答尖銳(但真實)的問題外,亦反映了政府擔心預期市民表達反對聲音過大和公眾問卷的數字難看,繼而產生一系列的法律問題,令這個萬億人工島計劃出現變數。
【註一】人工島「公眾參與」大半月 前日開網站 環團斥「最貴工程見不得光」 發展局:局長隨筆有短片
【註二】【明日大嶼最易觸礁的程序弱點曝光】
【註三】p.7, 《根據“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準則"比較主幹道隧道方案與天橋方案報告摘要》
【註四】路政署:合約編號 CE 43/2010 (HY)中九龍幹線 – 設計及施工九龍灣臨時填海工程具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
【註五】HK01: 明日大嶼|填海造價增至5800億 發展局:僅情境測試 談不上封頂 | 香港01
【註六】香港經濟日報:明日大嶼未來2至3個月公眾諮詢 政府邀市民交意見惟未擬「落區」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