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創科之名】科學園圈地變「豪宅園」實錄
發佈時間:2023年1月18日
近年創科用地需求像個無底深潭,層層加碼。據指創科局局長孫東「追債式」不斷投訴創科地短缺,怕若不快造地,香港就會「喪失良機」【註1】。但細看最新的白石角科學園擴建及該區規劃,不難看穿政府其實是有用心搞創科,抑或是以創科之名圈地起私樓。
在這個「缺創科地」的論述下,2021年林鄭政府提出重啟馬料水填海作創科用地為現有的科學園「擴容」,並「藉此機會」興建港鐵白石角站「改善科學園一帶的交通」【註2】。然而弔詭的是,擬建白石角站與現有的科學園的建築群相距近一公里,若要改善科學園上班族的交通問題,新站選址似乎不太合理。
事實上,若然香港創科地短缺,機不可失之下急需造地,其實不用等待馬料水填海,科學園周邊的土地是一個順理成章供科學園擴建的選擇,適逢教大運動場的搬遷(用作興建白石角站),亦是一個科學園擴展的契機。
不過細看白石角站毗鄰土地的規劃,即發現政府並無選擇趁機為科學園「擴容」,而是將白石角站周邊定位為住宅用地,與創科幾乎無關,唯一可能與創科有關的就只在於「改善白石角和科學園一帶的公共交通接駁」,以及一個正在開售,以創科概念命名的樓盤的名稱。更甚的是,白石角站用地研究將交由港鐵進行,跟據往績,幾乎可預視該區的規劃將以港鐵上蓋私人物業模式豪宅項目為中心。研究員進一步翻查白石角站附近36公頃的土地現有規劃用途,發現清一色是私人住宅的相關地段*,比現時科學園用作創科用途的20公頃更多:
(用地/面積/地段號碼)
⊛ 教大運動中心(將會搬遷,擬建白石角站選址,極可能有港鐵上蓋物業(私樓))// 約5.2公頃 // TPTL 170
⊛ 政府閒置土地 (劃作住宅用途)// 約0.8公頃 // GLA-TTP 827
⊛ 環迴北路上下地段(現劃作住宅丙類用途,即低密度私樓)// 約5.5公頃 // DD36 1028等多個地段
⊛ Silicon Hill(私樓,未建成)// 約3.8公頃 // TPTL 244
⊛ 天賦海灣(私樓,共三期)// 約5.2公頃 // TPTL 186-188
⊛逸瓏灣I&II (私樓)// 約4.2公頃 // TPTL 200-201
⊛海日灣、朗濤 (私樓)// 約3.9公頃 // TPTL 213-214
⊛ 雲滙、嘉熙、海日灣II、及逸瓏灣8**、朗濤(私樓) // 12公頃 // TPTL 225-228
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私樓範圍有部份其實原屬科學園第四期計劃,本身供科學園擴展,但卻在2014年被政府改劃為住宅用途,造成了現時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投訴」創科地不足的局面。而現時科學園旁邊仍有土地可供拓展,但政府卻寧願捨易取難,選擇等待十數年以填海滿足,而非立刻改劃這些毗鄰現有科學園的土地作創科用途。
科學園、數碼港等變成豪宅項目前車可鑑,而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因為政府於2015年成立創科局,「全力」搞創科而有所改變。按現時白石角站周邊的未來規劃來看,幾乎沒有任何創科成份,但在官方的說法中,卻仍被政府當作「創科用地╱基建」,屬「完善創科生態圈」的基建【註3】。
從現有資料可見,科學園旁邊明明有地可以立刻用作擴建,政府卻將該區定位為豪宅區,雖然有說法指,創科人才需要住屋,但創科生態圈尚未出現,就立刻大量供應豪宅,還要整個區域劃為中低密度住宅用途?甚至需要犧牲可以及早擴建科學園的機會,要科學園等待馬料水填海完畢才能擴建?難免令人質疑,政府會不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創科之名圈地搞地產。如屬實,那麼將來馬料水填海計劃得來的土地,亦有可能重蹈政府科學園第四期擴建計劃胎死腹中的覆轍(當年政府就是以「有住屋需要」為由,臨時將改劃第四期創科土地作豪宅用途【註4】)。
*包括已建成的私人住宅、在分區計劃大綱圖中劃為住宅用途的未建屋土地、及預計以港鐵上蓋私人物業模式發展的白石角站選址用地與毗鄰土地。
**即2014年被政府改劃為住宅用途,原預留作科學園第四期的土地
【註1】寗漢豪:難精準估算「明日大嶼」造價 , 星島日報,2023年1月2日 http://bit.ly/3XrwRiY
【註2】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 第56段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1/chi/p55.html
【註3】政府新聞網 2021年10月6日 擴建科學園 完善創科生態圈 https://bit.ly/3CWpxTU
【註4】新聞公報 2014年6月11日 立法會七題:改劃鄰近香港科學園的用地作住宅用途 http://bit.ly/3XmrMrV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