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9日
總體評價重點:
➤ 並無「以結果為目標」,部分『KPI』只是執行政策的時間表,與政策結果無關,混淆了實行政策與量度政策成效兩個執行公共政策不同步驟的基本概念;而與兌現政綱有關的KPI如減少不適切居所的指標,卻不知所蹤。
➤ 過往造成嚴重房屋問題的主因為政府偏重發展商利益的房地政策,而今次施政報告延續對過往發展商提倡的政策建議「照單全收」,包括放寬私人發展商收樓的強拍業權門檻(將70年樓齡強拍門檻降至6成,令僅存的戰前唐樓等歷史建築更易受發展商兼併拆樓發展)、向外來人才「撤辣」、繼續擱置一手樓空置稅縱容「囤樓」、放寬發展商新界農地更平補地價改變用途等,都是近年發展商爭取的重要政策。
具體政策問題:
➤ 房屋KPI無視「可負擔性」:除了納入改善輪候上樓時間作KPI,房屋政策並無納入有意義及與全球接軌的積效指標——房屋可負擔性(housing affordability)——以樓價或租金佔收入的比例作房屋目標,只求數量,不求這些房屋供應能否讓市民獲得可負擔房屋的結果。
今年國際土地研究組織「城市土地機構」(Urban Land Institute)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的樓價收入比例,較新加坡組屋及私人住宅分別高出6.8及2.3倍,可負擔性明顯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 政綱走數棕地檢視零進展:李家超在競選政綱承諾會全面檢視棕地,卻在施政報告並無提及如何進一步檢視約千公頃沒有在現存發展區的棕地;反優先推進開發255公頃綠化帶,由民間倡議的「先棕後綠」的土地發展策略變成「先綠後棕」,與對應氣候暖化及可持續發展原則背道而馳。
➤ 公屋上樓淪為「數字遊戲」:未來5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量將3萬伙「簡約公屋」及1.2萬伙「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的單位涵蓋在內,有「湊數」之嫌。而「簡約公屋」實際上只將現有過渡性房屋概念重新包裝,將導致基層住戶日後有機會需重返私人租務市場,「彈出彈入」,簡約版公屋,其實是為了湊KPI 而導致的質降。
➤ 北都公路或打穿南生圍等濕地:接駁天水圍及古洞北的新「北都公路」,除非是繞道元朗市中心的已建區,若根據初步走線,將很有可能橫切過南生圍及豐樂圍一帶極為重要的濕地,沿途亦有地產商在濕地囤地,進一步破壞整體濕地生境。北部都會區「濕地保育公園」仍在概念階段,周邊更完整和重要作為緩衝的濕地已被破壞,將危害米埔國際濕地地位。
➤ 明日大嶼「關鍵缺席」:是次施政報告聲稱將明日大嶼填海推前至2025年開始(雖開始填海時間非KPI之一),卻未有如比明日大嶼更遠期的北部都會區一樣提出更具體的規劃及基建配套;而明日大嶼雖然作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卻在今次各大鐵路公路的重點基建規劃中「關鍵缺席」,未來仍是否落實將成疑問。
➤ 將房屋供應主導權拱手相讓:新提出透過私人市場力量提供房屋供應,包括私人參建居屋、在新賣地計劃提供興建首置樓條款,卻沒有具體政策目標及積效指標作規範,亦即等於將房屋供應主導權交給私人發展商。此外,施政報告對市區重建政策毫無見樹,只靠現行市建局及放寬私人發展商收購重建強拍門檻,卻無為受影響劏房及租戶提供安置政策,反過來將加劇市區基層的住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