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天都見唔到?】轉移地積比 油旺密密起
發佈時間:2023年6月21日
當近年不少先進城市已在討論將城市中心「去中心化」(decentralisation)【註2】 ,追求更可持續的都市發展模式之際,香港政府卻反其道而行將城市核心加劇中心化:繼去年建議加密彌敦道發展密度25%外,上星期再修改城規指引,容許地產商主動申請轉移可建樓面面積至可圖利的核心地段(即「接收地盤」),上限再增加30%,勢將改寫現時已經密得誇張的油旺天際線,未來或舉頭不見天。
政府認為這樣做才能提供「足夠誘因」,令主導重建的發展商有利可圖,否則油旺會變危樓區云云。不過為何這樣做?具體如何做?確實哪裡做?代價是什麼?政府及市建局一直對此三喊其口。影響如此重大的文件,研究員搜尋官方網頁良久,暫時只能找到英文版【註3】,公佈後數日即提交城規會審議,簡單討論後已即時生效,大有「快刀斬亂麻」之意味。然而這份指引的眾多負面影響,在社會間並未得到足夠的深入討論:
▍密上加密:更不均衡的發展
新制度容許發展商,轉移他們手上相對不太策略性(或值錢)地段上容許興建的樓面面積,「飛」到油旺核心地段興建。由於有強烈的利益所在,未來「核心策略地段」如彌敦道兩旁、旺角地鐵站以至朗豪坊一帶,將湧入大量摩天大樓,夾雜在舊樓之間。
而這或會導致更不均衡的發展:發展商會共同競爭在「核心策略地段」展開重建計劃。我們曾經整理被油旺重建計劃覆蓋、長2.4公里彌敦道路段兩旁商廈的業權現況,發現共有19個發展商已插旗【註4】,可預期這種插旗式發展,除了會帶來更多更巨型的摩天大樓外,還會令整條彌敦道「岩岩巉巉」,地景高低不平。油旺核心區域的密度會整體提升外,亦令整區發展更不平均:密度高的地方會密上加密,舉頭也難以看到藍天。
▍更不宜居:基層生活機能大受影響
密上加密,通風還會受影響。由於油旺街道格局是南北走向街道寬闊,而東西走向街道狹窄,一直以來在東風盛行的香港,油旺是特別焗促的:新鮮空氣難進入內街,造成夏天區內十分難熬,冬天空氣質素就很差。
若然有更多摩天大樓插旗,新鮮空氣將更難進入內街,有研究指將來油旺夏天熱夜會更多、空氣亦會更加差【註5】,生活在油旺的基層居民,若然沒有被逼遷,夏天可能亦要活在地獄之中,冬天亦要忍受更骯髒的空氣,整體來說整個區域更不宜居。
活在煉獄,連喘息的公共空間也可能失去。由於「轉移地積比」鼓勵發展商將核心地段轉為樓面面積的「接收地盤」,在核心地段附近、區內後街還有不少的「口袋公園」(pocket park)將被吃掉,這些口袋公園為附近居民僅有的休憩空間,它們或將會被「逼遷」到相對較低商業價值的「邊緣地段」,結果令區內居民要行更遠才能使用公園。例如廣東道、新填地街的小公園,將會被遷移至同一幅分區規劃大綱圖下的大角咀。雖然字面上「區內」公共休憩空間沒有損失,但區內發展將更不平均:核心地段的休憩空間或會被納入付費空間(如會所),或成為天台花園(可達到大打折扣),而免費公共休憩空間將被發配邊疆,基層生活首當其衝。
▍主客逆轉? 行政配合發展商利益
以往對市區的規劃,均是由規劃署作整體規劃,從較為宏觀角度,訂明各地段的規劃意向(planning intentions),例如哪裡是住宅、哪裡政府、機構或社區(GIC),哪裡應該有個休憩空間(open space)。但在新計劃下,發展商將能採取主動,申請轉移地積比,從規劃初段已定下日後的發展佈局,政府僅「把關」(或配合?),前者能透過地盤間地積比的互換,在規劃前期已「超前部署」將來油旺地區的規劃。
這種角色轉變,令過往由政府相對能從社區環境、經濟發展等不同角度間,透過空間規劃引導城市發展,變成由發展商純粹以盈利或掠奪的角度出發,影響區內整體規劃:發展商購買某地段,將已定奪該地段及其周邊的未來發展格局,政府只能站在「防守」位置,在發展商插滿旗的大棋盤下游走。簡單點說,新制度下政府部分規劃權轉手予發展商,缺乏制衡,並以私人利益為先,蓋過公眾利益考慮,其規劃結果很難是好的。
更甚的是,新指引還容許發展商模仿市建局「食街」、「食公園」,成為私人地盤範圍。根據規劃署提交到城規會的文件,在規劃前期階段,發展商毋須事先取得「送出地盤」及「接收地盤」擁有者的批准,他們只需要在申請時,獲得地主「同意」(consent),或只是「通知」(notify) 地主就可。換句話說,即使相關地段由政府擁有,發展商可將其劃為「接收地盤」,只要其後向政府提出換地即可【註6】,將核心地段的公園、體育館、圖書館吃掉,掠奪公共空間,將其發配邊疆,或改變其性質(如由公園變成天台公園)。
▍You have no stake: 零公眾諮詢
將造成如此大影響的發展策略,政府竟只諮詢了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LDAC),以及香港地產建設商會(REDA),而沒有進行任何大眾的諮詢。LDAC由多個業界學會、智庫成員等組成;REDA則代表地產商利益,難以相信政府能充分掌握這個計劃的社區影響。
▍前車可鑑:台北的慘痛經驗
轉移地積比作為發展工具,並非香港獨有的做法,台北比香港早20年已將其試驗(台灣用語為「容積轉移」),以讓台北市政府收回市中心的「公保地」(公共設施保留地,即規劃上預留為公園、綠地或學校,但屬於私人擁有而政府還未徵收的土地),將「公保地」的容積/地積比,轉移至別處,達致保留「公保地」作公共用途的作用。雖然都市發展脈絡不同,但與香港的手法相近。台北比我們多20年經驗,他們現在因這措施而受的苦果,值得我們警惕。
1999年,台北市政府「發明」容積/地積比轉移後,爭議不斷,除了出現「容積收購仲介」壓榨原「公保地」地主,再高價轉售可建容積予需要容積/地積比作發展的發展商,令原地主最吃虧、肥了仲介及發展商外,亦由於政策純粹由市場主導,導致發展商將這些容積/地積比全部灌進最賺錢的地段,引發一連串規劃問題【註7】。
發展商發現,原來在台北市區邊緣的內湖區建豪宅是最能賺錢的,結果內湖區不斷接收來自全台北的容積/地積比,只是一年間(2013-2014年)已吃掉全台北四分一的轉移【註8】,累積下來,人口大量湧入,內湖區與台北市中心之間的區域,成為台北塞車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即使建好捷運也無法舒緩,如何解決內湖的「塞車惡夢」,成為了當地難以解決的問題。
台北的經驗告訴我們,僅僅由發展商主導規劃,很容易導致規劃災難,香港的「把關」制度能阻止這些事情發生,抑或只會全面配合?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