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期刊回顧:「明日大嶼」聲名狼藉已是國際級
發佈時間:2022年12月29日
政府正式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註1】,審議「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草案,早前政府披露最新資料,保守造價估算增至5800億,通漲、工程超支等因素所造成的額外成本更是難以想像,「島嶼飄移」、破壞生境等潛在問題,亦在本地已惹來極大爭議。
然而香港極少有一個土地發展計劃,這幾年內可以引來眾多學術研究與國際期刊上討論,綜觀有提及「明日大嶼」(Lantau Tomorrow Vision)的相關論文及著作,無論從社會學、地理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都對此開發大計從各方面口誅筆伐。這裡整理主要8篇討論明日大嶼人工島的國際學術期刊著作,看看這個大型填海計劃如何未動工已在國際上「聲名狼藉」。
▍無用之島:效益成疑
政府一直強調,土地房屋供應的政策,除了考慮上述的成本問題,亦需審視效益,但綜觀學者對「明日大嶼」在房屋,以及滿足人口需求等問題上,普遍亦認為效益成疑,英國學者Creighton Connolly在其半年前出版的著作”Political Ecologies of Landscape”中【註2】,除了提到「明日大嶼」是香港史上最昂貴的基建項目,將在十年內掏空港府財政儲備外,亦強調這項填海計劃並不能解決最逼切的短期住屋問題,因待得該人工島能被市民居住,屆時的地區人口已開始減少。
莊太量於19年在國際期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註3】,同樣提到香港正經歷人口增長減少,「明日大嶼」峻工時的額外房屋需求已顯著消退(the demand for extra housing will have waned considerably),亦短期內無法在壓抑樓價上有明顯影響。
地理學者Alastair Bonnett更在其探討島嶼的著作”Elsewhere A Journey into Our Age of Islands”中【註4】,直接批評「明日大嶼」項目是個無用的想法(useless idea),將耗費近29年方能實現,屆時香港或許已成為深圳的一部分,擁有更多可用土地,甚至更遠的地方,認為花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在海裡建造一小塊陸地,顯得很荒謬。
▍Fool天搶地:政策缺理據支持/愚弄市民
正如英國學者Creighton Connolly上述所言【註5】,他觀察到香港長遠人口增長和住屋需求不足以支撐「明日大嶼」,認為港府使人有印象正「愚弄人們」有關這個項目的必要性(this gives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fool the people’ over the necessity of the project)。
本地學者趙永佳與蕭裕均亦在其最近出版的著作”Hong Kong Society”中【註6】,質疑政府並非如其所言純粹為了解決房屋問題而建造「明日大嶼」,並認為政府無法就「為何不善用棕地」,以及「為什麼大型發展商在新界擁有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卻急於展開耗資巨大的填海工程」等問題釋疑。他又認為,政府聲稱以「明日大嶼」解決所謂的土地稀缺問題,但沒法解釋為何會出現這項新的施政框架(framing)來處理舊有的社會問題(old social problem),質疑這是否真的僅僅為解決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的新嘗試,還是應該透過更加一勞永逸的方法,解決城鄉發展問題,[在地產利益以外] 重構新的政治經濟模式。
▍攬炒四方:熱島效應巨變/影響市區風域氣候
「明日大嶼」被提出時已被民間多番質疑其會嚴重影響環境生態,包括侵蝕海灣,以及破壞江豚生態等。Creighton Connolly亦有談及「明日大嶼」會破壞當區的海洋生態【註7】。對於人工島在環境上所造成的額外成本,多位跨國學者認為有需要審視該人工島對香港的潛在都市氣候影響(the potential urban climatic impacts),並於國際期刊”Urban Climate”聯合發布研究文章【註8】,指出因大量表面覆蓋由海洋劇變為陸地,人工島計劃亦會導致香港表面熱學性能(surface thermal properties),包括導熱係數、熱容量、反照率、發射率等產生巨變。香港未來的表面能量通量(surface energy fluxes)亦會與現時大不相同,簡而言之,將會令香港夏天熱上加熱。
另外,該篇論文亦強調,人工島興建後,將在更大範圍內改變風場,一方面導致主島順風(向北)匯聚,另一方面導致島嶼東北的風流在白天加速,這會使居住在人工島順風區(如荃灣新市鎮西部的青衣島)的居民可能會處於更不通風和更暖的環境,尤其是在夏季盛行偏南風的情況下。
▍地產之城:繼續幫發展商主導香港政治
另外,亦有威爾斯學者Julian Brigstocke在一篇探討香港後殖民時期的大型填海基建的論文中【註9】,開首便以「明日大嶼」作引入,描述此類龐大的建設項目,實際是配合香港的地產商,繼續主導香港的政治。他認為,通過在海中建設,而不是在新界現有的低密度或棕地土地上興建房屋,香港的地產商便可在不考慮現有居民的要求和記憶下發展。因為,海洋上的新土地,意味著沒有歷史、沒有記憶,以及沒有反對。
而現時為劍橋大學博士生Hongsheng ZHAO過去曾撰論文一篇【註10】,分析在香港發展的脈絡下,規劃師在「明日大嶼」發展上的角色。他指出,進行規劃工作的規劃師,難以按自身專業來進行規劃,因在香港的歷史下,規劃師一向沒有決策的權力,而在現時的制度規條下,亦未見有更多的權力。由於缺乏決策權和實踐文化,大多數為政府和地產商工作的初級規劃師,將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更多以技術官僚為導向的專業人士,就此而言,主導規劃發展的仍是政府和地產商。
▍背書無誤:土地發展的公義問題
香港的土地問題往往存在極多土地公義的爭議,在”Land and Housing Controversies in Hong Kong”一書中【註11】,學者Jack Chun探討政治哲學泰斗羅爾斯(Rawls)的公義理論如何應用在香港的不同土地爭議上,他引用「明日大嶼」作例子,強調這填海計劃在面對土地爭議時,亦似乎無法避免公義(justice)的問題。他指出,方案提出後,環保倡議者與大眾均紛紛批評政府假諮詢,即使政府宣布是接受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建議時,公眾只懷疑小組僅為政府背書(was only the government’s lip service),因為其似乎自有一套土地發展的議程。
而Jack Chun亦說,值得一提的是,小組的報告視土地的政治議題並非他們的處理範圍(outside their purview),故刻意迴避土地供應的公義問題。他又談到,大眾往往在土地問題上有諸多不滿,亦歸咎於政府在政策上均無法成為真正的市民代表所致。
可以看到,明日大嶼並不只是一般市民普遍反感的選項,各種問題已經在國際學術界亦清楚確立,然而公眾諮詢在即,這些問題又有幾多會被認真看待及再度提出?
_
參考資料
【註1】立法會 CB(1)930/2022(01)號文件
【註2】Creighton Connolly. (2022). “Political Ecologies of Landscape”. Bristol University Press
【註3】Terence Tai Leung Chong & Xiaoyang Li. (2019).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housing market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註4】Alastair Bonnett. (2020). “Elsewhere A Journey into Our Age of Island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註5】Creighton Connolly. (2022). “Political Ecologies of Landscape”. Bristol University Press
【註6】Stephen WK Chiu , Kaxton YK Siu (2022). ‘Chapter 8: Hong Kong as a Battlefeld for Shelter: Hong Kong’s Housing Problem and a Dual Land Regime’. “Hong Kong Society”
【註7】Creighton Connolly. (2022). “Political Ecologies of Landscape”. Bristol University Press
【註8】Yu Ting Kwok, Robert Schoetter, C´ecile de Munck b , Kevin Ka-Lun Lau, Man Sing Wong, Edward Ng. (2021). ‘High-resolution mesoscale simulation of the microclimatic effect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ong Kong’. “Urban Climate”.
【註9】Julian Brigstocke. (2021). ‘The Aesthetics of Sand: Reclaiming Hong Kong’s Unsettled Grounds’. “Spaces & Politics of Aesthetics Forum”.
【註10】Hongsheng ZHAO. (2018). ‘Planner’s Practice of Power Under Institutional Codes: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s Lantau Tomorrow Vision’.
【註11】Jack Chun. (2020). ‘A Rawlsian Model of Land Justice for Hong Kong: The Controvers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New Territories’, “Housing Controversies in Hong Kong Perspectives of Justice and Social Values’. “Land and Housing Controversies in Hong Kong Perspectives of Justice and Social Values”.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