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2年12月13日
經過近幾年的土地施政發展,已經明顯見到發展商的囤地行為已直接阻礙著香港土地發展流程,令現有香港土地政策:
1.更傾向迴避/抽起相關地帶作收地選址 (例如收回棕地建屋政策);
2.傾向為發展商土地儲備度身訂造 (如「土地共享」);
3.將收回囤地作資助房屋的政府責任,置換為用借地作臨時過渡性質房屋的慈善行為
然而,作為上市公司的發展商亦相當聰明,會隱藏或選擇性地公佈手上持有農地土儲,巧妙迴避被公眾鎖定為土地問題其中主要的始作俑者。下文透過分析主要發展商近十年年報,勾勒出香港主要發展商常見隱藏土儲方式,而這些土儲數字如何被低估。
▍新鴻基:索性隱藏
在香港四大發展商之中,新鴻基是唯一一間沒有公佈整體農地儲備總面積的發展商。根據其於2017/18年年報最後公開的農地土儲面積數字,持有3,200萬呎佔地面積農地,及後再無提及相關農地土儲佔地面積,只有用「所佔樓面面積」作計算,指集團在香港土地儲備有5,710萬平方呎(2022年),僅包括發展中物業及已落成物業的樓面面積,令所持有的各幅農地土儲面積、所在位置全部成謎。
▍長實:含糊其數
長實年報公開的資料同樣欠缺透明度,將農地土儲佔地面積的數字,夾雜在其他「興建中」或「已落成」物業中,更在備註列明不包括比重輕微(insignificant)之農地,然而何為「比重輕微」則沒有詳述。
在長實年報公開被標示為「農地」的,除了已知申請改劃住宅的大埔鳳園及元朗豐樂圍地皮,其餘分別有「若干地段」在北區、元朗及大埔。過往十年年報顯示其所佔的面積幾乎無變化,亦一直維持在「計劃中」階段,可以推算大部份土地至少閒置十年並無進一步發展。唯一例外是19年因為政府收回其於古洞北新發展區內的農地,令該年有約60萬呎農地儲備減少,然而長實是否在四大發展商中最少土儲的集團,因欠缺完整土儲數據而成未知知數。
▍新世界及恒基:位置不明
新世界及恒基雖有公佈農地土儲佔地面積的整體數字,但除了一些已有發展計劃的地盤外,並無公開這些農地具體位置,只有相當籠統的區域分佈(北區/元朗),令一般市民及投資者無法掌握具體位置,影響了公眾了解發展商囤地的規模與問題的嚴重性。
▍艇仔公司:未見光土儲
年報中公佈數字仍然很可能低估發展商持有土地的真實情況,當中有不少「未見光」的土儲無納入年報,如透過「艇仔」中介公司代購及持有的土地面積,一般只會在收購成熟才以不同方式轉入發展商名下。因為這些由「艇仔」公司經手的土地未必會即時轉戶,意味著發展商實際囤地的規模相信比年報所反映的更大。
▍開放土儲數據加快收地發展
比起現時政府削走公眾參與權,要加快發展流程,當中往往被政府忽視的關鍵一環,卻是現時土地資訊的透明開放程度,讓公眾可以更全面及容易獲得土地狀況的真實狀況,包括發展商土儲的真實數字、地域分佈、已閒置多久等數據資料。
政府若果公佈這些關鍵的土地數據資訊,不止有助市民認知及判斷現時土地供應應否/如何收回發展等問題,才是真正加速解決住屋問題,而不是找一般市民已相當低微的參與權作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