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本土研究社 Logo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本土研究社 Logo
  • 首頁
  • 研究項目
    • 土地房屋研究
    • 未來環境研究
    • 開放資訊研究
    • 解鎖研究
  • 議題
    • 圍沼 · 濕地
    • 都市化洋謀
    • 肢解城市規劃
    • 永續港鐵霸權
  • 研究成果一覽
    • 已出版報告
    • 研究版圖
  • 媒體
    • Podcast
  • 關於我們
  • 支持我們
    • 訂閱計劃詳情
    • 收據及收集個人資料
  • 繁體中文
  • EN

環境研究

Previous Next
否想「零損失」:濕地保育的發展血統與認知建構工程

否想「零損失」:濕地保育的發展血統與認知建構工程

Instead of the alleged rationale for introducing No Net Loss (NNL) in service to ‘making space for nature’,…it could be said the net principle instead works to make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offset-able natures which can be moved around.

—— Louise Carver – Seeing no net loss: Making nature offset-able (2021)

南生圍及豐樂圍等濕地住宅發展上訴得直,加上不少濕地由地產商持有,估計日後將有更多類似的申請。這種濕地發展申請通常會附上「生態補償」方案,聲稱做到生態「零損失」。但明明就在南生圍建十多層屋,怎麼可以說成「零損失」?發展規模及密度要多少,才算「零損失」?

透過「抵消」(offset) 及「補償」(mitigation) 達致生態「淨零損失」(No-Net-Loss),近十多年在世界各地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發展原則,甚至保育目標。但生態「淨零損失」概念其實沒有紮實證據支持,稱不上是可行。為何卻在世界各地得以廣泛傳播,甚至成為環境政策的常識?

今次研究閱讀揀來英國環境學者 Louise Carver的文章,為「淨零損失」的源頭起底,追蹤其發展主導(development-led)的血統,並分析為何這個概念迅速滲入各地環境政策框架,成為發展/保育的世界新秩序。
 

▋XY圖表形塑的「淨零」迷思

作者回顧「淨零損失」在英國的發展,指這多年間,環境政策的重點由盡量「清零」的「保護環境」(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逐漸轉焦為達致生態損失「淨零」的「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pair)。生態「淨得」(net gains)已不成文地成了保育的道德基準(primary ethical norm)。

過往不少相關研究,包括作者自己,也已詳細研究過「淨零損失」將自然「斬件」數字化等問題,卻鮮有人研究背後的「社會工具想像」如何在概念、心理、及認知層面等為這個「斬件」數字化運作(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that perform the conceptual, psych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work upstream to these calculative tools)。作者認為「淨零損失」概念得以迅速由美國傳播到英國等世界各地的一個原因是其視覺性(visuality)。因此作者這文章以「淨零損失」的圖表 (diagram) 作切入點,分析這些圖表如何合理化「生態補償」的概念。

作者分析2000年代起廣泛流傳的XY圖表,指其令「生態」成了「生態值」,看似可動及可交易 (movable and substitutable) ,抹去了生態的相對性、脈絡性、及時間性(relational, contextual or temporal specificity)。而該XY圖表也定下一條想像的基線 (imaginary baseline),基線之上代表生態淨增,之下則是淨損。這條基線配合「生態值」可動的想像,是談及「淨零損失」的基礎。這圖表透過製造抽象的空間想像,鞏固這種有利於「淨零損失」的認知模式。

作者以圖表作為切入點,因為圖表作為一種概念工具(conceptual technology) 是生產性的(generative),可根本性地生產及形塑新的認知模式,也利於傳播「淨零損失」的概念。作者認為,這就是為何「淨零損失」缺乏具體證據支持,卻仍能普及開來,甚至得到部分環境保育者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透過如此流動 (mobile) 的圖表合理化並聚焦「淨零損失」的效果之一,是堵塞了商家們最想迴避的討論:是誰在首先破壞環境,導致生態淨損失?

這也引導我們去問,誰需要透過易於傳播的圖表形塑「零淨損失」這個新的認知模式?

 

▋生態「零淨損失」的發展主導血統

作者斷言「零淨損失」的發展不是瑣碎或中立的(emphatically not a trivial or neutral development)。而是有一班由既得利益推手組成的傳播網絡(translational network of invested actors),令「零淨損失」概念得以滲入全球性的政策框架。作者整理了這些推手的商界背景,以及他們如何透過不斷連結(networking)核數師、發展商、環保組織、顧問,及政府等,並透過大量產出報告及手冊,不斷生產將「零淨損失」合理化的條件(conditions [for]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在政策形成方面,作者指出「零淨損失」在英國近年的進展,是基於一個發展主導(development-led)的前設。及至2023年,英國所有住宅發展都要達至10%生態淨增長。而這等目標可說是來自英國基礎設施和項目管理局(Infrastructure and Projects Authority)估算英國的基建投資至2031年將達至6,500億英磅。保守黨在2019年也訂下每年建300,000個住宅的目標。這些具野心的房屋及基建目標,加上英國自2010年起的規劃討論圍繞著的「綠色增長」(green growth),造就了「零淨損失」在英國發展行業進一步興起的條件。
 

▋那裏有發展,那裏才有保育

作者引用一幅以天秤象徵「零淨損失」的圖表,指出訂下相稱價值(construction of commensurate values)本質上的問題。將整體大自然斬件及數字化,打破被視為阻礙發展的生態區位獨特性(transcend the locational specificities of biologic relations),本質上有利於「以修復作為[資本]累積」(accumulation by restoration)。或許有人覺得這的確為保育帶來大量資金,但作者指出,不單只環境正受害,長期下去也會使大自然及保護環境的資金順從於住宅及基建資本的空間、時間、財政動態(compliant with…the spatial, temporal and financial dynamics),可說是「那裏有發展,那裏才有保育/保護環境」。因此「零淨損失」出現並非如某論者指「為自然保留空間」,而更像是「為發展留空間」。

近年香港開始出現以濕地景觀為招誺的樓盤,在申請時強調可修復改善濕地達致「零淨損失」、「雙生共容」,「發展與保育並存」,卻也有如拆掉魚塘壆及在屋下留水以增加濕地水體範圍等「湊數」賤招。有些更悄悄偷走了「淨」(net)的定眼,簡稱為「濕地零損失」。如果真是的沒有明顯破壞,何必強調「零損失」?香港這個城市已然過度發展,也有大量未善用的已破壞土地資源,現時還未到要填濕地填海的地步。誰需要開發濕地?他們如何從概念上證成發展濕地這個極具爭議性的選項?Louise Carver這篇文章可說是告誡我們,在具體發展申請到來之前,這場概念的角力已然開始。

參考資料:

Carver, L. (2021). Seeing no net loss: Making nature offset-abl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
https://doi.org/10.1177/25148486211063732

lrcresearcher2022-11-09T17:43:32+08:0021 4 月, 2022|圍沼濕地專題, 精選|

和朋友分享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FacebookTwitterWhatsAppEmail

Related Posts

  • 【港官外訪分析】側面探視香港的國際經貿空間
  • 【聯合國都關注香港房屋問題】
  • 【大批舊屋邨重建無期 領展成「釘王之王」?】
  • 【賣地流標茂論】邊個話流過標塊地唔會賤賣?
  • 【問題島圖】齊來觀摩政府引用的國際填海案例如何「成功」

© Copyright 2012 - 2023 | Avada Theme by ThemeFus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WordPress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