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2年12月20日
由過去到現今,政府不斷聲稱「參考同類工程造價」來估算明日大嶼人工島,得出今日指5800億的造價成本。然而,政府目前為止經過4年的爭議,仍未交代出一個清晰成本估算,原本於2018年指估算要6240億縮減至2019年的5000億,再單從物價升至今日的5800億,更指要留待詳細工程設計/環境地質調查,才會出一個終極埋單成本估算。
若果仔細用香港海圖對比同類填海工程範圍的水深,當年機場三跑填海範圍平均水深都是3-4米,曾因用「非浚挖式」填海導致飄移聞名的港珠澳口岸人工島都是平均2-5米深。現時規模更巨大的人工島,選址範圍平均深度達6-8米,足足比過往三跑深多一倍,在某些近東博寮海峽一帶 (或西部緩衝區)的填海範圍,水深更達9-10米。
從現時人工島橫空坐落香港中部水域,已令整個中部水域通道東西距離收窄3分之1。為了稍為貼近港島,工程範圍將填入水深流急的東博寮海峽,將對水流帶來無法估計的影響。如果以其他地區大型填海計劃的事後調查,將會有可能令某些相鄰區域的水流加速,導致海岸侵蝕及生境改變,又或者會令某些相鄰區域水流減速出現海床淤積或鹽化,隨時變成生態死域 (ecological dead zone)。
這不只令每呎造價成本將比過往填海計劃出現潛在大幅低估,更深水填海也令技術上產生更多不穩定性、超支及各種額外成本,會否出現人工島飄移翻版仍是未知之數。
但如果政府仍然只是基於參考同類工程的造價來粗疏估計,現今交椅洲三大人工島出現大幅成本低估,將不是天荒夜談。
而即將開展的明日大嶼的公眾諮詢,若連清楚交代計劃的耗資成本都欠奉,究竟諮詢時市民如何衡量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