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清拆茶果嶺村,並計劃在原址發展以公營房屋為主的新社區,近日已是城規會討論審議的最後階段。很多人擔心茶果嶺村內天后廟和羅氏大屋兩座三級歷史建築的去留,卻忽略了對古村落整體價值的評估【註1】。 其實村內亦有一系列石砌樓房、礦場遺蹟、學校、村公所等建築,亦有多間特色士多和冰室等民生小店,但在城規會最近的會議文件的顧問建議並未獲重視,令這些有潛在價值的歷史建築一概不予保留。【註2】以下列出將會因清拆茶果嶺村而消失的歷史建築地景: 1▐ 被遺忘的外銷品—瓷泥廠與界石 過往茶果嶺是開採花崗岩石材和高嶺土的重要基地。位於茶果嶺大街的瓷泥廠正正是香港磁坭有限公司的舊址,歷史超過70年。前瓷泥廠廠房於上世紀90年代改建成廢紙回收廠,但倉庫、瓷泥庫和職工宿舍等建築仍然存在,且大致仍保存下來。昔日廠房樓高約6米,由大量花崗岩塊堆砌而成,連撐起高牆的扶壁也相當高聳厚實,規模龐大。 在過往研究考察過程中,發現其中一排扶壁下嵌有四塊「ML20」字樣之界石,意即礦場地段(Mining Lot)20號,與山上的高嶺土礦場以及周邊的選礦場遺址形成建築群,茶果嶺幾近是香港現存唯一的高嶺土礦場遺址,開採出來的高嶺土又稱白泥、觀音土或萬能石,既是製作瓷器的黏土,亦可用於生產牙膏、化妝品、陶瓷等產品,甚至可用作食物添加劑。當年出產更曾遠銷至日本,用以製作餐具、高級瓷器、高壓絕緣體,以及耐火磚。礦場既為村民製造就業機會,亦為香港帶來馳名的外銷產品。【註3】 而昔日瓷坭廠老闆麥邊(Edw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