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政府推動「碼頭改善計劃」翻新23個「山旮旯」鄉村舊碼頭,當中包括如東平洲與荔枝窩等極具生態價值的選址。雖然政府一直避談計劃是否為生態旅遊舖路,但土木工程署網頁本身就指計劃是「便利遊客前往郊遊景點」,民間亦一直質疑計劃會否使旅客「逼爆」上述地方的生態承載力。吊詭的是,碼頭改善計劃的環評竟表示「不預料遊客人數會上升」,明顯與計劃原意有衝突。
過去政府宣傳計劃時僅強調工程本身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微不足道,但其實碼頭工程本身已對生態造成不能逆轉的影響,如改善東平洲碼頭便需「移遷」近百珊瑚群。而最影響當地生態的旅客量因素,政府卻始終避重就輕,甚至今次有傳媒問及相關資料,署方仍堅決不提供未來遊客人數估算,僅重覆如何「完善」工程以減低環境影響。
事實上,研究員早前已發現「碼頭改善計劃」中其他選址均有積極發展鄉郊旅遊或旅遊地產的徵兆,尤其是東平洲與荔枝窩兩地,更是包括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雙城三圈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當中。政府一再避談遊客人數估算與選址生態承載量,又不否認計劃與生態旅遊項目的關係,加上不少碼頭選址附近被發現已有發展商囤地/曾申請發展,如何使人相信,近年政府屢屢提倡的生態旅遊/綠色旅遊,不是為旅遊地產產業「漂綠」的伎倆,為配合旅遊發展策略而開路?
//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梁日恆指出,上述兩份環評均稱「未有預料遊客人數上升」,惟政府一直以促進鄉郊旅遊為由開展工程,質疑當局為減低旅客對環境的影響而避重就輕,「佢一方面有好大嘅生態旅遊計劃,另一方面話工程唔會增加任何遊客,呢樣反映咗佢哋思路係唔協調」。港府2019年推行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今年4月進入第二階段,當中包括東平洲。
梁續指,旅客人數增加將令兩地生態承載力超出負荷,塔門和榕樹澳就是典型例子,「塔門嘅大草地變大泥地,榕樹澳嘅蝴蝶同其他生態物種大減」。他強調環評應考慮旅客增加對環境的影響,否則東平洲與荔枝窩或步其後塵。
//
成個「碼頭改善計劃」幾年前想「捆綁撥款」已經被指難以監察,當時發展局仲話「行之有效」。宜家計劃中各個碼頭嘅公眾使用權、「公器私用」質疑、環境影響問題逐一浮現。今年7月財委會通過其他碼頭撥款近7億嘅時候,議員們用咗8分鐘都無,其他碼頭仲會有咩問題浮現?
報導全文:https://bit.ly/3WKaw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