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因研訊】剖析2022年共38涉結業危機老店/場所 是死於「時代巨輪」抑或另有兇手?
發佈時間:2023年1月5日
近年每當香港有老店結業,多將歸咎行業式微、疫情期間經營困難,或無後人接手等原因結業,而近年老店結業潮有加速之勢,背後又有什麼「助力」促使?研究員整合了在2022年間所有在主要媒體/新聞/社交媒體傳出倒閉消息或有倒閉危機、至少獨立經營了30年的小店或場所,並加以分析,發現近年老店結業潮背後「另有兇手」。
經過以上方法整理,可發現2022年間總共有38間傳出有倒閉危機/已結業的老店場所,幾乎每1-2個星期就有1間結業消息或危機,消息頻繁程度已走進城市日常。
而危機老店涉及的行業種類包羅萬有,有食肆,雜貨,更有傳統工藝及布料批發,背後或反映著政府在近年加速各發展計劃下,並沒有將區內有一定歷史、亦仍發揮著重要社區功能的老店或場所納入發展藍圖中,促使這些老店或場所連環消失。而當中有至少3成(14間)的結業老店或場所,都是因為政府清場及市區重建而「加速死亡」。
以下精選出部分具代表性的例子,分析去年老店或場所近年「加速死亡」的原因。
2022傳出結業消息的老店或場所列表
【死因一:官方清場及不適切回遷政策】
政府清拆的熟食中心或小販市場:
▐ 欽州街小販市場(棚仔)(44 年歷史):政府收回土地作公私營發展
▐ 觀塘碼頭熟食市場 (38 年歷史):政府清拆以配合起動九龍東發展,包括提早結業的拿督星馬大飯店
▐ 新填地街熟食小販市場(46 年歷史):食環因空置率過高【註1】而關閉,15檔小販被逼遷
▐ 火炭東西熟食小販市場(41 年歷史):2024前會清拆,以興建社區綜合中心,但並沒有預留安置檔位
政府熟食中心、小販市場等因為租金較便宜,一般是較多小店聚集的所在地,而這些熟食中心、小販市場有一定歷史,當中不少店舖已經紮根多年,成為「老店」。近年政府以「避免和私人市場競爭」為由,逐漸將這些發揮重要社區功能場所「式微化」,不用心經營(如空置率高的公共街市、熟食中心等),或索性將其納入大型重建範圍中(如九龍城街市)。
若說老店執笠是因為經營不善,乏人光顧還可以理解,但近年不少仍然發揮著重要社區功能、老店林立的場所,卻是因為政府開刀而面臨倒閉,按去年四月的數據【註2】,觀塘碼頭熟食市場的出租率達九成;而研究員早前到該處考察,中午時份亦有一定人流,而「起動九龍東」發展文件亦有提議無須清拆熟食市場的發展計畫【註3】,但最終卻為了整合休憩空間而決定把熟食市場「殺掉」,似乎未有考慮當區基層仍有光顧平民化熟食市場的需要。
致命的回遷政策
發展計劃或是老店倒閉的觸發點,但政府不適切的回遷政策也是不可多得的致命因素。研究員曾到訪觀塘碼頭熟食市場,有現時租用三個檔位的檔販向我們表示,只獲政府分配一個安置檔位,面積更比原有的更細,無法恢復同等規模的生意【註4】;將在今年1月31日結業的深水埗棚仔,民間提出保育方案不被重視之餘,政府僅改以通州街臨時街市作安置,檔主無法有永久檔位,隨時又成為逼遷戶,檔位設計亦不利經營,即使店主有意在新地方經營,在官僚之下或會意興闌珊,觸發結業念頭,足以顯示政府以臨時思維安置檔販,以為給予舖位安置就等於會令他們留下來(結果留不下來似乎也不太在意),缺乏長遠扶植的方針,沒有協助他們轉型面對社會的改變,沒有重視這些店舖對於社區或區內居民的價值。
即使將來老店回遷,亦不見得順風順水。參考過往市建局重建計劃的回遷政策,似是殺死老店最後一根稻草多於扶植他們,如觀塘裕民坊的租金最高達2萬元,裝修又需要配合商場風格,最後只有1成租戶接受回遷;而市建局亦採用「漸進式租金」,初期給予租金優惠但之後逐年加至高級商場價位,自然會令原租戶卻步。未來九龍城重建疑會採用類似租金機制,只會揀選「符合條件」的商鋪以「特惠租金」在重建項目落成後租用5年【註5】,但當調升至市值租金後,潮泰社區或會步觀塘或利東街小店的後塵。
以下在九龍城重建範圍的老舖(部分)的前途值得令人關注:
▐ 添財記(逾60年歷史),希望能夠原區安置【註6】
▐ 義香荳品:(61年歷史),表示重建後應該難以重新申領明火牌照【註7】
▐ 潮發白米雜貨(70年歷史),希望能夠原區安置【註8】
▐ 林記臘味家(逾50年歷史),擔憂臨時安置政策會令人流疏薄【註9】
▐ 金城海味(66年歷史),希望能夠原區安置【註10】
▐ 九龍城街市(34年歷史),有逾500檔營運檔販
【死因二:私人重建更無情講】
被迫讓路予官方發展以外,小店面對的還有私人重建。不少老店雖然紮根社區多年,但遇著業主因重建潛力而被收樓,毫無議價能力。以下是部分在2022年內因重建而被業主迫遷的老店:
▐ 源發茶餐廳(~50 年歷史):因為大廈重建而被業主收回舖位
▐ 快樂餅店(45 年歷史):疑因重建而被業主決定收樓
強拍門檻放寬 逼遷或變本加厲
去年政府宣布放寬舊樓強拍成數,樓齡滿70年的,大業主只須集齊6成業權即可將整幢舊樓強拍。不少老舖亦身處於年滿70年以上的古蹟中,位於地面層的老舖將首當其衝,因為地舖通常佔矮小舊樓業權不少分數,將會是收樓商的主要目標,或會催化未來的老舖倒閉潮。
隨著強拍門檻放寬及各重建項目推出,不少小店亦值得關注,例如:
▐ 麗宮髮型屋(57 年歷史):受大坑西邨重建影響,暫時尚未有全面安置政策
▐ 星座冰室(56 年歷史):所在的香檳大廈2020年已經申請強拍,生意或進入倒數階段
▐ 泗祥號(>100 年歷史):位於油麻地果欄附近,已曾經因重建而需要搬遷,現址為自置舖位,如果強拍放寬,隨時再次面對重建威脅
以上提及的例子相信只屬冰山一角。從近年政府推出的規劃工具及發展計劃,已經留意到一種持續資產化公共資源及犧牲社會資本的趨勢。每傳出有老店被迫遷或結業時,僅依賴民間自救或等待白武士出手,政府卻無整全的回遷政策,更遑論主動扶植傳統小店及工藝的措施,令一些經歷代際問題的老店當中的工藝與技術有所傳承。
從小店的角度,舊區重建令老店難以持續經營,而發展行先的政策方針亦難吸引新世代進場傳承這些老店的手藝或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意,令社區持續惡化成投機者的遊樂場。
參考英國在平衡市區工業及發展例子,即使在私人發展項目中,政府亦會考慮在地居民及工人的利益,要求發展商在項目提供可負擔工作空間,令市區工業「有得留低」,也有不同透過社區集資認養具社區保育價值老店的案例,令香港老店的命運不只有等待結業的一途。
參考資料
註1 食環轄下場所的「高空置率」並不一定是檔主缺乏經營意願或不符合時代需要,而關閉場所亦不是唯一方案,詳見本社另一文章:《油麻地街市已不合時宜,還是被投閒置散?》
註2 觀塘區議會食物、環境衞生及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關閉勵業街設施及觀塘碼頭熟食市場
註4 本土研究社:EP11 #行落去|觀塘碼頭平價飯堂都照拆 油麻地街市咁空有得解?拆解街市死場之謎
註5 市建局:盡力協助店舖經營者回遷 保留龍城區小街小舖特色
註6 Yahoo.News: 九龍城重建︱六十年歷史粥店添財記 第三代傳人:我一定想繼續喺九龍城做
註7 HK01: 九龍城重建|60年義香豆腐被收購石磨手藝失傳 「小泰國」恐瓦解
註8 Yahoo.News:【九龍城重建】潮發屹立衙前塱道 70 年 第三代接班人望原區安置:「唔想去到我手上斷咗」
註9 MPWeekly: 從寨城到龍城 林記臘味家第一代負責人靜看變幻半世紀 七十五歲仍每天開店:一日唔拆,一日都做落去
註11 【明報星期日生活】城市諗:由公民企業來發展:公眾參與的創造潛力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