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2年10月30日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簡約公屋」橫空出世,公眾主要關注有幾「簡約」,與及將過渡屋易名「公屋」湊數問題【註1】,少人去問那「3萬間」其實意味著什麼,對理解現屆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有何啟示。
首先,決心可從真正拿出來的資源作基本衡量。從政府現時的建屋新呎度估算,稱簡約公屋可「砌積木」起上十層高。先不質疑工程技術安全問題,若以2018年社聯在南昌過渡屋的發展規模作參考 (3層90戶佔地0.1公頃),過往每公頃面積平均900單位,已是現有住宅密度中最高水平。若要將過渡屋由3層升至10層,假設佔地面積不變,則會變成每公頃達3,000個單位的極高密度發展,即佔地10公頃就能建3萬間。若從以上極高密度發展中提供多1-2倍額外用地作設施配套用途,調低至1000個-1500個單位/公頃較合理高密度,則用20至30公頃土地就足夠建3萬間10層「簡約公屋」,面積數量相對於政府手上數百公頃閒置短租土地 (單是竹篙灣閒置地已60公頃),與及發展商手上上1,000公頃土儲,根本是少得可憐,形同施捨。
從以上「冷冰冰的數字」作估算,亦具體說出如果現屆政府真的認為上樓「等多一日都嫌多」,有心一次過為香港所有不適切居所及劏房 (官方估計約12萬戶)提早上屋,其實只需拿 大約80公頃至120公頃,就能起夠12萬間平租過渡屋給有逼切需要的人,絕對是現時政府能夠在中短期可達成的目標。經常強調「組裝合成」能短期內快速興建,現時卻只定出能夠解決問題低3倍——只6幅用地共3萬個過渡屋單位——作KPI 建屋目標,明顯是讓香港緊迫的住屋問題拖長來做,沒有真正想中短期來解決問題。
儘管改稱「公屋」與及未有規劃就發佈簡約概念圖,也改不了「簡約公屋」屬「臨時」及「過渡」的根本性質,於政府其後透過一般只有5年時間,比起有些發展商承諾借出8年還要短,亦不願意積極收回發展商囤地作更長年期的臨時房屋用途,現實明顯與發展局局長公開聲稱「已奪回發展主導權」有極大出入。
綜合現時公屋基本數字來看,香港公屋申請宗數在過往5-6年間長期在14-15萬宗的高位,上廿多萬港人在輪候上樓,而過去五年公屋年均實質落成量亦只有1.3萬伙,相比每均近2萬個新公屋申請,任憑DQ「不合資格」的申請,未來五年公屋 (包括綠置居) 建屋量年均只有1.65萬伙【註2】,5年內提供3萬間「簡約公屋」,亦無助具幅度減短公屋申請累積宗數。
根據過去五年的數字,現時輪候公屋三年以上的申請者有上升趨勢,由2016年的6.4萬戶增至現時的7.7萬戶【註3】,愈等愈久。如按此增長速度粗略計算,可預視在五年後等上樓過3年的可能已達9萬戶,更多將符合申請簡約公屋「等夠3年」的申請資格。然而5年後只提供得3萬個「吊鹽水」過渡單位,究竟「簡約公屋」只是為了改變公屋定義令上樓時間「更好看」,還是有在切實可行範圍內定出真正解決問題的目標?
現屆政府聲稱要改變「地剛剛夠就可以」的思維,從而合理化各種不問成本代價的造地工程,但卻諷刺地僅推出六幅地發展「簡約公屋」,顯示政府正正只以”meet target”的態度看待住屋問題,3萬間連「剛剛夠」都不如,令「以結果為目標」變成首份施政報告的一大笑話。
【註1】明報 2022年10月20日 《建3萬簡約公屋 4年內4.5載可上樓 首批2024/25落成 輪候時間即「封頂」 團體質疑「造數」》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
© Copyright 2012 - 2023 | Avada Theme by ThemeFusion |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