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手記:寫於大鵬灣風雲變色之前
自去年北區部會區橫空出世,香港西北部的濕地保育區成為了「兵家必爭」的焦點,畢竟研究員的精神有著創新的執著,於是我們反而更專注去投放心力去東北一方:雙城三圈的大鵬灣「宜遊」生態娛樂旅遊圈,這個包含在龐大藍圖中的概念,將會對未來環境帶來一種怎樣的轉變。
先是一系列前期研究的工作坊,及後在近月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重點考察相關被盯上的地點,不敢說是要目睹其變天前最後一面,卻在途中更深入看見巨變前的各種問題與不安。
閒置中 Podcast – 暗湧中-打卡人潮淹沒最後郊野樂土?
先是有便宜的船,讓我們研究團隊可以定點考察整個幅員甚廣的地區,途經赤門海峽、印洲塘、大鵬灣各處、臨近沙頭角海,行程還在吉澳與鴨洲登島。
行程中其實也令我們有種驚訝,相對4-5年前研究員曾到過相同考察路線,已經目擊有許多明顯變化:
大型旅遊化的前期症狀
一色一樣的「故事館」,都在整個香港東北大鵬灣各處出現,似是官方著力投放資源的環節。故事收集是有助鄉郊活化的重要一環,是細水長流的文化工作,或許有朋友已經預視到危機四伏,於是早著先機尋找當區歷史文化的根據。
但部分這類文化的發掘有其雙面性,也能反過來成為了推動旅遊化的基建素材,讓地方成為旅客更容易進入的「景點」,有時讓人更深入認識當地歷史文化與打卡式消費,都可以是一線之差。
例如進入大鵬灣幾乎必去的吉澳島,不知幾時開始,在島上的觀音廟出現了一棵小型「許願樹」。「許願樹」模仿遊戲似乎在近年已在四處「落地生根」,亦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卻似乎在這偏遠的小島方興未艾,不知是否在等待未來大鵬灣「易遊」概念的旅客人潮。
另一個經過也令人出奇不意的,是在吉澳島上多了一間嘈雜的「酒吧」,店名名為Hospitality Legend,位置剛好在吉澳天后廟廣場旁邊,遠處已經聽到播放「廣場音樂」,這是吸引某種品味的旅客一種方式嗎?
這是整個大鵬灣所謂「生態文化娛樂」旅遊發展概念最令人關注的部分,究竟未來的旅遊有幾有文化,又幾有生態? 還是這個北都區規劃的「宜遊」純屬虛構,服務的是另一種東西?
旅遊+地產危機跨境登陸
近年對岸的規劃文件已經為大鵬灣未來的發展命運帶來預示。詳情可以參考我們最新的文章【將旅遊地產概念伸延入香港鄉郊?】,已經透露了數十項會在大鵬灣內銳意「打造」的一站式跨境旅遊措施,包保令你目不暇給… 而當日的考察,無論在印洲塘的內海、島上,還能享受到山雨欲來的一絲寧靜。
我們就此更製作了一張地圖,顯示了一項我們尤其關注的變化:「旅遊地產」。不翻查不察覺,原來近幾年深圳一方的大鵬灣沿岸,已有近30個「旅遊地產」概念項目出現,萬科、佳兆業等內房巨企都樂於將房屋變成不只是用來住的功能,未來這種發展概念,會否隨著深港規劃融合而引進於香港一方的大鵬灣?
事實上,香港對著大鵬灣的海岸,有不少現時「有待復興」的鄉村。近年荔枝窩因有心人經營提供了一個鄉郊復興的示範。但其餘不少如梅子林、吉澳、鹿頸、沙頭角各村上仍有不少閒置的私人農地,會否引來大規模的投機收購潮,變成對岸已經一個個炒起來的「旅遊地產」項目?
當然同樣我們亦關心人流的承載力問題,大鵬灣好像很大,其實各處景點的規模很小,如果每日可達上十萬人次的大小梅沙,只有10%直入香港水域旅遊? 究竟會對島上發展及印洲塘有多大影響,實在也不敢設想。
這不是新假期旅遊的收費宣傳,但在疫情還未解禁沙頭角、大舉開發之前,真的建議仍然愛享受寧靜鄉郊的你,值得低調遊歷感受一下巨變前的島嶼風光。
研究員 29/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