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離地】毀滅香港農地 種出養豬大廈?
【堅離地】毀滅香港農地 種出養豬大廈?
發佈時間:2023年7月10日
日前漁農團體舉辦「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農業諮詢大會」,政府首次披露佔地80公頃的上水蕉徑的農業園計劃第二期,將首度引入「多層式水耕農場」與「多層式禽畜農場」【註1】 ,將大廈塞進優質農地之上,具體方案仍未透露,傳媒報導亦相當不足。
過往農業園計劃被指破壞本地僅有優質農地,現時還要引入多層大廈「工廠式」農業及養殖業,犧牲蕉徑這個香港幾乎最完整的優質農業區,這種「堅離地」農業做法實在聞所未聞。
▍養豬大廈:破壞基本農田違反國策?
彷如奇觀一樣的多層式養殖設施(「樓房養豬」)在內地愈來愈多,現時政府研究在香港的農業園引入多層式養豬大廈,早前已有議員提議向內地模式學習【註2】。這種「樓房養豬」旨在於細小的用地大量生產肉類,有外國媒體稱這是以「用生產iPhone的方式養豬」【註3】。雖然有報導指彷如「鐵籠」的高科技室內養殖更具生物安全,亦曾有指密集養飼禽畜或會滋生病毒,也可能爆發疫症【註4】,而且投資成本不菲,非一般中小型農戶能夠經營,故在內地多為具資本的農企經營。
香港在跟風打算建豬廈之際,其實在2019年時,中國自然資源部已定下豬廈這類「養殖設施原則上不得使用基本農田,涉及少量永久基本農田確實難以避讓的,允許使用但必須補劃」【註5】。若是跟循國策,即意味著原則上不應選址上水優質農地建多層豬廈,「難以避讓」時 (事實上香港仍有棕地/工業區/工廈可用),也必須再「補劃」新農業區以條保農地面積基線,但未見現今部門會作如此安排。
先不談不見天日密室養豬的人道及豬肉質素問題,其實單在廣東,去年全省已有170座「高樓養豬」【註6】,究竟香港為何要跟隨內地追求多產量,而不是以質量作本土農業發展定位,並未有充分討論及論證,亦無視了香港都市農業的比較優勢。
▍無必要的破壞:毀農地蓋水耕大廈
至於亦提及在優質農地上塞進多層式水耕農場,亦將面臨諸多問題。水耕種菜的賣點就是「全環控」,即不受地域及氣候限制,在全封閉的潔淨空間進行,就選址而言,本在工廠大廈推行更加適合,但當優質農地被改成水耕工廠,同樣這些具有環境生態價值的鄉郊農地環境將會永久喪失。
除了用地規劃失當外,近年水耕/無土種植都被宣傳為「環保」、「高科技」。然而,水耕亦牽涉大量碳排放:數年前研究社曾揭示某水耕農場每日生產30公斤水耕菜,光照系統及其他環境控制系統每日所需的電費為1,000元【註7】,換言之,水耕主要原材料是化石燃料生產的能源,如只計種菜耗電量,水耕的總碳排放量可以比常規農場多約13倍【註8】。事實上,水耕技術已在外國有數十年,亦不見得有何「高科技」,究竟是否真的值得犧牲農地蓋建值得深思。
上水蕉徑農業園一期已被批評為以工程思維做農業,二期還要在優質農地上建「樓房養豬」,怪不得被形容為香港「農業完」。
參考來源:
【註1】獨立媒體 2023年7月7日 農業諮詢大會邀記者採訪 惟突閉門進行 https://bit.ly/3JPMSuc
【註2】東方日報. 2023年2月13日. 借鏡內地 北區擬建多層式養豬大樓 https://bit.ly/43hmi46
【註3】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3年2月9日. 中國26層養豬大樓:用生產iPhone的方式養豬
【註4】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0 May 2020. The next pandemic might come from a factory farm in China or the US. Is the world prepared? https://bit.ly/3D6Dgat
【註5】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9年12月20日 https://bit.ly/3DpscFT
【註6】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3月1日. 广东高楼养猪已达170家 https://bit.ly/43jbceA
【註7】本土研究社.2016年1月《水耕透視》晴報. 2015年3月30日. 水耕菜不環保 碳排放高農場13倍 https://bit.ly/43kombx
【註8】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7 April 2015. Hydroponics is hot in Hong Kong – but how green is it? https://bit.ly/3O7ifmq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