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棕於走數】誰打劫了70%多層棕地重置大廈?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21日
民間在多年前早已提出的「多層式大廈」作重置棕地政策,提供安置選項以騰空更多棕地作房屋用途之餘,亦是作為政府妥善管制現時散亂、為現存棕地作業者提供更長遠穩定經營的規劃出路,其後讓政府更開始研究多層大廈的可能性。研究社研究棕地新作《棕須一變》200多頁2年時間都已寫好,而政府則足足花6年時間,今日稱終於完成棕地作業多層工廈研究【註1】,直到今天仍未公佈,只有薄薄5頁紙的政策文件。
文件透露了一個嚴重問題:最新建議的選定5幅用地作「多層大廈」的重置政策,主要用途竟然不是用作重置棕地?
▍空間大揸壓:只留3成面積做安置?
全港有超過1900公頃的棕地,但最新披露政府只選取5幅地用作興建「多層工業大廈」,樓面面積只有72萬平方米(相當於72公頃),卻只預留當中3 成的樓面面積(22萬平方米,相當於22公頃)由政府管理做重置棕地用途,與原先指建多層大廈作重置有莫大出入。預留的面積對比全港棕地總面積只夠安置當中近1%的作業者,假若空間適切,屆時中小型棕地營運者很有可能要「爭崩頭」先有得「上樓」重置。
其餘7成樓面面積並不是優先預留作重置,而是作「現代製造業」、「製造「組裝合成」組件」、「物流及港口後勤、車輛維修及保養」等用途。最後這些用地則要工商廈級市價租用,最終可預視尤其中小型棕地作業者必然會是最大輸家。
現時公佈的多層大廈政策,政府指未來預留共 72公頃的土地大部分(69公頃)用作發展多層大廈,共可提供約 390 萬平方米的樓面面積。除了透露首5幅之外,其餘用作多層大廈用地的詳情仍未公佈,尤其當中主要用途安置棕地與「現代製造業」等其他用途的比例仍有待觀察。比較少人留意但亦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同時間向立法會提交了在發展局增加一個「首長級丙級政務官」的臨時編外職位的撥款申請,該編制在2025年就會被取消。該臨時政務官的其中一個主要職責為執行多層工業大廈政策,或意味著這個多層工廈安置政策有可能只屬「臨時性質」,其餘多層大廈用作重置比例有可能完全「清零」。
▍政府卸責操:由政府興建變發展商主導
為何好端端的棕地重置政策會如此變形走樣?原來政府在探討如何將棕地的現有產業搬遷「上樓」時,稱內部進行了一個「市場意向調查」,但只諮詢了主要發展商和一些「相關行業」的「主要企業及商會」和立法會議員等共38人,將受直接影響的棕地營運者的個體戶及一般公眾則排除在外。
然後得出了研究結果,將整個土地發展模式由一般認為重置政策應由政府主責興建做100%安置,轉為公開招標方式,批給發展商興建再拿30%用地作重置,導致重置政策變相以利潤為本,而非安置優先。可以說多層大廈廢掉70%的上樓安置作業功能,就是密室「諮詢」了一小撮不具名的發展商及相關人士的結果。
▍中小企惡夢:5年後隨時加租逼遷
而對中小型棕地作業者來說,除了是否合資格租用以外,被安置後的租金成本一直是關注重點。雖然政府在施政報告曾經承諾會以「低於市場租金」出租給受影響的棕地作業者【註2】,最新文件亦提及「以相若於棕地市場價格的優惠租金」,然而現時棕地市場價格租金高低相差可以3-4倍,這個「優惠租金」究竟如何計算,細節會否像市建局做回遷政策逐年「層層加碼」般苛刻,還是外判給發展商找自己估算師說了就算? 至今文件根本未有詳盡交代,但以私營發展商主導,最後結果可以自行估量。
而官方文件列明優惠租金只適用於租期的頭5至10年,即最快5年後就完成重置使命,亦反映棕地安置很可能只是短期措施,更影響中小型棕地作業者搬入多層大樓的意欲,可預視最終這些多層工廈的主要承租者將極有可能是非棕地作業者,最後或只有「財雄勢大」的能夠進場,中小型棕地作業繼續租用臨時鄉郊棕地,令真正有心的作業者繼續曝露於各種影響環境、臨時、違規的風險中,亦即認為「低端」作業自生自滅。
重置政策屬整全棕地政策重要一環,但現行政策缺乏完善重置安排下,當政府口講「更好利用棕地」,但卻在數幢重置大廈還要「找縮數」,其實是在自我實現棕地「難以發展」的說法,足以反映出今屆政府主力破壞香港環境的移山填海大開發,但將發展棕地投閒置散的「決心」。
【註1】立法會CB(1)776/2022(02)號文件 《發展多層工業大廈》bit.ly/3gcaVHZ
【註2】香港01《重置棕地作業多層工廈選址曝光 擬交發展商投標興建 設特惠租金》bit.ly/3tEMl5S
#棕地 #安置 #短期 #加租逼遷 #重置 #清零 #上樓 #土地問題 #收地阻力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