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約公屋 點解變左又貴又遠又搶設施?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29日
施政報告最大亮點的簡約公屋,今日立法會上載的文件方始交代選址及造價等細節【註1】。早前民間對簡約公屋的質疑一一應驗。除了造價又貴過平均公屋單位的成本效益問題,從具體選址資料看,畀發展商借地做「過橋性房屋」、不能保證住戶過渡上樓【註2】等問題也未有解決。
▋貴夾唔飽:貴公屋超過20萬元
最新立法會文件披露這些簡約公屋造價毫不簡約,總建築及設計成本高達267億元,以興建3萬伙的目標計算,粗略估計平均每間簡約公屋的成本高達89萬。這個價格雖然計及設計成本,但對比起過渡性房屋的成本上限(平均成本為55萬元)【註3】,甚至比永久性的公屋單位高出接近四成(平均建築成本為65萬元)【註4】,仍然是不划算,冠絕其他公營房屋類型。從文件亦可看到當中的端倪,簡約公屋仍要進行打樁工程,或是推高成本的「元兇」。簡約公屋建築成本、程序幾乎與傳統公屋無異,但居住期卻只有5年,住戶隨時未上樓又要重回劏房市場,簡約公屋到時可能又要拆,是極不划算的「即棄住宅」,倒不如將這些地皮用作興建永久性傳統公屋。
▋社區二度傷害:偷走買少見少的社區用地?
社區設施配套方面,部分簡約公屋更是雙重加劇社區配套不足的問題。黃偉綸早前已指簡約公屋項目的配套本身比傳統公屋少【註5】。而從是次文件可見,欣寶路簡約公屋選址更是「食」了原本預留作屯門菁田邨的社區設施用地。翻查過往文件,欣寶路選址原本是預留作體育館、社區會堂,及學校用地(屯門第54區4A(東)號及4A(西)號)【註6】,當時規劃署已承認原有的規劃缺少診所及體育館等社區設施,亦有報導指鄰近菁田邨有居民投訴生活基本配套不足【註7】。如今欣寶路簡約公屋選址「食」了原本已不足的社區設施用地,加上簡約公屋項目本身已有社區設施不足的「先天缺陷」,是雙重加劇當區社區設施不足的問題,令當區更迫、更不宜居。
按現時的情況,應要額外計劃新的社區設施用地以補回落差。甚或更壞的情況是,待簡約公屋若干年後拆掉時才補回菁田邨的社區設施。而這在現時「上咗樓先,配套未有都唔緊要」的房屋政策常態下,是不足為奇的。然而,不論前者後者,都是另一場「大龍鳳」,與善用閒置官地的原意不相乎,也是簡約公屋的「快」背後隱藏的額外成本。那倒不如直接起新的公屋。
▋偽公屋之名:「過橋性房屋」再現?
雖然今次文件透露四幅簡約公屋地的具體選址,但睇哂整份文件,都無列明四幅選址的公私土地比例,及由邊個發展商借出等基本資料。更無交代政府與地產商之間的協商過程。當初有地產商提出過借出其他用地嗎?政府按甚麼準則挑選?會潛在造成地產商借簡約公屋「過橋」,坐享簡約公屋的基建及平整工程?這些過程潛在涉及客觀上的利益輸送,也引伸到簡約公屋政策的正當性及必要性,卻至今未有交代太多資料。
研究員翻查地理資訊地圖,發現四幅選址中有兩幅均為私人地,佔整體的地盤面積超過七成,可預計發展商借出的土儲仍然主導簡約公屋的供應來源。今次的選址全部位於新界,政府所講的市區地完全無影,將基層住戶迫去偏遠地區,最新於新地借地興建的元朗同心村,入伙半年入住率只有一半,當中有居民反映位置僻遠,為生活帶來不便【註8】,亦反映將選址定在新界僻遠地區或未必應對到基層住屋的真實需求。更不用說,這些選址有為發展商「山旯旮」土儲貼錢配套基建之嫌。
今次在元朗攸壆路的選址,大約一半面積位於濕地緩衝區。發展商早在2015年曾經向城規會申請興建106座低密度住宅,並獲城規會批准。不過發展商最新在今年再申請增加發展密度,大規模申建超過2,000伙私樓。發展商在這些用地的發展意欲,亦變相限制的這些土地的使用期,夠時候就收地起樓;
而粉嶺蓮塘尾2.8公頃的私人土地,亦曾在1994年提交私人住宅及康樂設施發展申請予城規會,發展範圍同現時借地範圍十分相近,最後被否決。兩塊私人地皆曾有發展申請的往績,一陣借起簡約公屋起到10層高「過一過冷河」,過多幾年發展商收回土地再申請發展,不單止可發展地積比可以叫價更高,有先例「起到樓」城規會自然輕鬆過關。政府聲稱要主導供應,但實際上仍然要靠發展商供地,無論在選址或使用年期相對「無得say」,這種手法很容易重蹈過渡屋的「覆轍」,發展商可以再次借簡約公屋「過橋」。
大部分的簡約公屋要在5年後才落成,這項房屋新想法能否大幅加快上樓仍然存疑。然而從過渡屋的例子可見,這種貪快的房屋供應未能應對基層住屋的需要,令政策等同「被廢武功」。當新一屆政府的房屋政策只著眼於加快建屋速度,基層的住屋需要只會繼續被犧牲。
延伸閱讀:【點樣「虧」劃】地產商話事之禍:點解簡約公屋選址三尖八角?
註1:「簡約公屋」:立法會CB(1)847/2022(01)號文件https://www.legco.gov.hk/yr2022/chinese/panels/hg/papers/hg20221205cb1-847-1-c.pdf
註2:HK01:何永賢專訪|住簡約公屋或要搬幾次? 「冇違政策原意」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3957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註3:改善基層住户居住環境事宜小組委員會會議紀要:立法會CB(1)604/2022號文件
https://www.legco.gov.hk/yr2022/chinese/panels/hg/hg_ilc/minutes/ilc20220712.pdf
註4:HK01:公屋單位建築成本增6.5%至平均65萬元 居屋成本則跌16%至76萬https://www.hk01.com/article/71632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註5:HK01:簡約公屋周邊配套設施較傳統少 未必有商場 預留地方開小商店https://www.hk01.com/article/82807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註6:土木工程拓展署:工務工程計劃平面圖(7844CL、7788CL及7789CL)
https://www.cedd.gov.hk/filemanager/majorprojects/tc/upload/64/CV201503.pdf
註7:東方日報:和田邨 菁田邨 有蓋車站都無 欠缺生活配套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20912-0912_00176_041/
註8:Yahoo News:有屋無人住|元朗過渡性房屋「同心村」入住率僅過半 營運者盼政府協助宣傳
bit.ly/3ucgPMS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