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然明日大嶼賣地失利 萬億基建帳單點找數?】
發佈時間:2023年2月21日
財政預算案明天公佈,各大行預測均預計財赤將上千億,比當初預期的560億大幅增加,財政儲備剩下7739億,只及11個月政府開支,為97年後新低,政府荷包已「響警號」【註一】。
是次巨額財赤當然與疫情有關,但還要歸咎賣地收入「失收」以及高企的基建開支。近月大量土地流標及平價賣地,原本預料今年賣地收入達$1200億,怎料只有$470億。今年大跌的賣地收入,將令政府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收入大減,而基金一直支撐著每年$1000億的基建開支。若不計及舉債帶來的收入,今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或至少錄得$500-600億虧蝕,構成了整體財赤的很大部分。
▍巨型基建潮即將來臨的啟示
現時巨額財赤,為未來的巨型基建潮帶來絕望啟示。首先現時基建開支已將不斷創新高,在2020-21立法年度,立法會批准了創歷史新高的2,170 億元的工程相關計劃【註二】,而這還未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三鐵三路等等多個巨型基建項目。這些都是「巨型基建」,開支是現有「大型基建」的很多倍。如前述,由於政府極為依賴賣地收入以支撐基建開支,問題是,巨型基建願景的推展勢在必行,賣地收入跟得上嗎?
▍長線賣地收入增長乏力
分析政府的收入趨勢,相比於1997年每年總收入增加了155%,但主要倚靠利得稅(+203%)和印花稅(+288%)支撐,賣地收入在其間只增加92%【註二】,可見長線來說,賣地收入或已達瓶頸。即使未來瘋狂增加供應,土地會否不斷流標、市場能否吸納也是一個疑問,賣地收益能否再戲劇性地增長實屬存疑。事實上,現時政府公佈的明日大嶼的賣地收益估算已較當初2018年的估算由一萬億降至八千億,而且有機會繼續尋底。
▍六大潛在「填氹」方案
賣地收入和基建開支此消彼長,政府財政狀況長遠堪虞,不過基本法規定政府要以「量入為出」,基建開支「洗濕個頭」後,政府亦要開源節流。今次研究員一炮過點列政府七大的潛在「填氹」方案及其對民生的影響:
1/ 加稅?但民生稅項為主:
陳茂波今年年頭稱已放風要「開源」【註三】,並指市民亦可能須面對「額外稅務負擔」。由於香港主要依靠其簡單稅制競爭,營商方面的稅制改革不大可能,那麼開源的目標很可能是一般市民。現時已有指會增加足球博彩稅(有指可增加59億稅收)、煙草稅(有指可增加80億稅收),以及銷售稅【註四】。
長遠而言,當基建開支將倍增,而當賣地收入跟不上時,絕對有機會在「不影響營商環境下」,開徵其他民生稅項,背後潛台詞則是,高地價政策的失利,其財赤後果將直接轉嫁於一般市民。
2/ 發債?但若項目爛尾點算?:
發債已是明日大嶼的融資方案之一,但隨著舉債越來越多,利息開支不容忽視。此外,若舉債建成的巨型基建爛尾、空置、缺乏投資者,亦使投資無法回本,根據《問題島途》研究報告,不少外國的巨型填海項目亦面臨這個處境。縱使現時近年政府長期對外負債不高,公共債務佔總體GDP的比例亦不高,但隨著政府改變基建的融資模式,以及基建開支以萬億的規模計算,未來情況或許有變。最惡劣的情況是,若然項目爛尾,政府將被迫如韓國松島般,由政府出資「包底」回購整個爛尾計劃,日後需承受的欠債風險相信會較現時更大。
3/ 公私合營?但「羊毛出自羊身上」:
公私合營亦是明日大嶼的融資方案之一,以減低公帑支付基建開支。但不論是採取「建造—營運—移交模式」(BOT)、「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R+P),還是「填海及基建設施工程」的公私合營模式,最終其實也是「羊毛出自羊身上」。
參考過往公私合營的具體個案,由於私人投資者需要追求利潤,政府亦需要送出規劃及發展主導權,過往已出現西隧收費過高、港鐵上蓋清一色貴價私樓等問題。公私合營雖然能夠賬面上減低基建開支,但長遠來說,市民還是要付出更高代價。現時明日大嶼由於將採用公私合營模式融資,政府當初提及島上公私房屋供應七三比的承諾,已經已變為「朝有關方向規劃研究」,為未來公營房屋「縮水」鋪路。
4/ 調撥其他「荷包」?但會影響民生開支:
雖然基建開支由「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付,不直接影響政府其他的一般民生開支(來自「政府一般收入帳戶」),但若然賣地收入持續告急而基建開支高企,現行機制下政府能夠在立法會批准後,將政府一般收入帳戶轉至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應急,意味著直接與民生開支競爭資源。現時民生開支最大的板塊為醫療、社會福利、教育(合共佔2022/23年度總經常開支60%),意味著他們將首當其衝,若不是減少亦無法增加應對未來社會的各項挑戰如人口老化等。
5/ 染指公務員退休金?
此外,現行機制亦容許政府在各帳目中調撥資金應急。翻查政府綜合財政狀況摘要【註五】,政府財政儲備中,最大部分為剛才提及的「政府一般收入帳戶」(約3700億),其次為「土地基金」(約2600億),即未來基金,亦會被花在基建上,很可能是明日大嶼。若然花光後,接下來就是結餘近500億的「公務員退休金儲備基金」。
公務員退休金每年開支達400億,並依靠儲備基金作緩衝,理應不可作其他用途,但其實基金備忘錄註明在緊急情況下,財政司司長運用酌情決定權調撥公務員退休金儲備基金【註六】,「以財政司司長決定的方式投資」。換言之,在非常時間用公務員退休金填氹,技術上亦非不可能。
6/ 削減民生基建?
現時每年均有不少民生基建「排住隊」等候興建,如醫院重建擴建、學校工程等等,而工程撥款優次除了是項目的緩急輕重外,還要顧及當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現金流是否足夠支付每項「排住隊」等候興建的基建。按照現時政府的「基建先行」願景,已將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視為策略性項目,在賣地收入未能追上的情況下,在缺乏現金流下,很可能擠壓其他一般工程項目,換句話說,真正惠及民生及社區的基建,或許面臨延遲或縮減規模。
現時面對比當初預期大的財赤,眼見現時政府及坊間提出眾多開源措施幫手「填氹」,然而,隨著未來的基本工程開支預算將會不斷增加,難免令人質疑入不敷支的情況將會持續。尤其若再加上眾多巨型基建願景的龐大支出,未來恐將帶來更多財赤危機,當中大多的成本最終亦會轉嫁至一般市民。到頭來,或最有效填氹的方法應是停止興建這些巨型基建,在經濟前景未算明朗的將來未雨綢繆,將有限資源放在真正惠及民生的事情上。

支持本土研究
巨變中的香港,仍有本地在經營關注不同議題的民間力量,謹守崗位默默堅持。
作為專研規劃發展、城市保育、土地問題、房屋危機、環境保存、開放數據等範疇,我們的研究員相信開放的公共知識有其不可或缺的時代意義。留在這裡的人仍努力在閱讀、圍爐、思索、製作、紀錄、尋求突破、尋找未來,而這裡依然需要更多原創、深度、扎實的研究基礎來說明一切,用事實書寫我城的故事。
與此城共渡過十年,我們更明白自己時代的角色與位置:扎根本土發掘原創可能,切入城市議題打開缺口,提供批判視野的公共論述。如你認同我們深度扎實的研究,請月費訂閱方式支持,來守護僅存的民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