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港台啲觀眾去晒邊?
文章發布日期: 2022年2月23日
過往數年,香港電台嘅皇牌節目收視/關注度極高,例如《頭條新聞》及《鏗鏘集》,一年點擊率可達2000-3600萬【註1】。但自從港台去年發生「大地震」,外界都非常關注節目方針大幅改變後,港台嘅節目收視會唔會大變呢?
不過引頸以待嘅朋友要失望了,根據最新財政預算案,各頻道自2021-22年(修訂預算)嘅相關指標已經全部失蹤,包括接觸聽眾人數同比率、小眾聽眾百分率、收聽時間、欣賞指數、每日平均收看時間及平均電視收視。
官方對於數據消失嘅解釋係,舊年港台管治檢討報告【註2】批評舊指標例如聽眾數目等「對評估服務表現並無效用」、「無表達任何管理上的重點可讓商經局達到關鍵績效目標的進度」(報告第4.31段),所以建議全新框架評估服務表現,例如訂立「數量」(如添加年齡層數據協助解讀觀眾分佈)同「質量」(如觀眾認為新聞報道是否準確持平)等等。新指標尚未出爐(2023-24年公佈),不過現在連舊數據都唔公佈,變相今年無任何績效指標可以睇到,換句話說,香港電台成年嘅工作有幾多人欣賞到,無人知。
的確公共服務廣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與商業廣播不同,爭取最高收視並非所有節目製作方針,例如需要製作小眾節目,照顧社會不同人士需要,這情況下收視就唔係準確指標。為區別公共服務廣播嘅特性同量度成效,其實過往香港電台亦會公布「小眾聽眾百分率」去反嘗試映相關情況,不過而家連呢個數字都冇埋。
呢個並不足以成為舊數據消失嘅理由。翻查港台管治檢討報告所引述嘅英國BBC 例子【註3】,雖然BBC的確有更明細嘅觀眾年齡層數字以衡量多大程度達至機構使命,但BBC 同時亦公布聽眾人數(audience)等基本數字,令績效指標更加立體。可見聽眾人數/收視雖然並非唯一指標,但亦是衡量表現的其中一個指標,香港電台在未有新指標出爐時,連僅有少數可以參考數字都一併刪除。
如果將呢個唯一關鍵指標刪除,而不提供任何其他指標,令公眾無法衡量公帑是否用得其所,而立法會議員亦無相關收視資料可供審批預算(如果他們還關心的話)。其實香港電台可以照樣公佈舊指標數據,同時註明新指標框架正在設計中,以協助公眾理解僅有數字的局限性,但而家連僅有數字都消失,難免會令市民猜度,是否因為2021年中起,香港電台嘅電台節目以及電視收視因為某些原因而大幅下跌?
雖然無電台/電視收視數字,不過預算案亦有另一數字可以參考,比大家估下個情況:香港電台網頁rthk.hk每日瀏覽新聞版面次數,由2020-21年嘅269萬次,下跌近50萬至2021-22年(修訂預算)嘅220萬,跌幅近兩成。
參考資料
2022/23 年財政預算-總目160 香港電台 https://www.budget.gov.hk/2022/chi/pdf/chead160.pdf
【註1】Topick 2020年4月7日 何君堯拍片有收視 能否挑戰港台節目? https://bit.ly/3I90NIR
【註2】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https://www.cedb.gov.hk/ccib/tc/consultations-and-publications/reports/rthkreview.pdf
【註3】BBC Media Centre . 24 November 2021. BBC on track to reach half a billion people globally ahead of its centenary in 2022 https://www.bbc.co.uk/…/bbc-reaches-record-global-aud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