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水」摸魚:香港海界定界爭議史 (下篇)

混「水」摸魚:香港海界定界爭議史 (下篇) 近年討論城市議題無可避免地牽涉到邊界政治。相對陸上的跨境基建以及通關爭議,近日的追捕非法走私的水警執法、12人越洋、深圳郵輪搶閘「通關」、大鵬灣邊境融合發展,亦將邊境爭議擴展至香港海上面向。香港海界作為問題本身一直少為人探討。參考過往的邊界研究(border studies),邊界往往不只是國家宣稱的一條地域實線,更多是在複雜的政治、歷史、文化及經濟活動互動下所建構的有形及無形關係。我們透過翻查一系列有關香港水域爭議的英國解密檔案,追溯香港水域的定界過程(bordering)及拆解當時牽涉的「海」緣政治,相信能為當今邊境爭議帶來一些歷史啟示。 海界作為政治妥協的空間 早年殖民地時期,香港水域劃界曾出現兩種的界線表述,而且一直未有對外宣稱其官方領海範圍,經常遊走在當時國際海洋慣例3海里(彎曲形)與中英雙方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方形)之間。隨著1937時中日衝突加劇,英方保持中立(neutral)立場,港英水域一度被要求跟隨國際慣例,盡量避免因香港海界不清而造成任何對英方外交不利,尤其當中日兩軍在香港水域發生衝突。無獨有偶,其後1950年國共內戰,當時港英以同樣理由,決定正式修例《釋義條例》內部確立「彎曲形」領海範圍的合法性。然而,港英卻一直對外保留「方形」範圍,聲稱為免影響自身航空航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