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數目疑似封頂?】
文章發佈日期:2022年1月18日
年年政府都誓神劈願話係多啲公屋,不惜向綠化帶甚至郊野公園打主意,咁近年公屋數字有無多到?
截至 公屋單位總數 較上年底淨增長
2017年底 802,134 +4,729
2018年底 818,903 +16,769
2019年底 828,138 +9,235
2020年底 835,665 +7,527
2021 第三季 836,643 +978
(資料來源:【註1】)
公屋單位增長數字有2018年底起逐年下跌,截至去年第三季更增長不足1,000,而住係公屋嘅居民數字由2019年起減少11,267人,雖然數字可能與人口老化有關【註2】,但與公屋最新總數字近乎「封頂」不無關係。
▋過去四年賣走近萬公屋庫存
2017年10月林鄭提出「公屋封頂論」,指公屋數目最高限制為80萬,被大肆批評後隨即否認。當年雖然否認,但最新數據同近年趨勢都顯示,「公屋封頂論」似乎正在逐步實現。
有兩個因素影響導致公屋數目近乎封頂,除咗因2018年起公屋落成數目由過往每年20,000個左右,逐步下跌至2020年6,605個外,將新建成嘅公共房屋資源私有化,亦嘅主要因素之一。林鄭收回「公屋封頂論」後3個月,政府宣布綠置居恆常化後頭兩年賣出市場嘅公屋庫存分別為2,545個及3,696個,2020/21年計劃計劃賣4,700個,但受疫情影響最後只賣出2,112個,但四年依然合共搶走近萬個單位。
唔少團體當時擔心綠置居恆常化會令公屋庫存降低,不過政府辯稱綠置居「不會減少公屋供應」,因為合資格綠居買家一早排緊公屋。但當年立法會議員不買賬,要求政府即使將綠置居恆常化,亦要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繼續增建租住公屋,以保障無能力買樓嘅基層家庭需要【註3】。
過咗幾年,呢個理想並無實現。新建成公屋數字一邊減少,經綠置居流出市場嘅公屋資源一邊增加,此消彼長之下,公屋總數停滯不前,長遠必對公屋流轉及輪候冊有所影響:近幾年綠置居出售單位數目約為每年新落成公屋單位嘅30%,呢啲資源原本係預留作租住公屋,但最後流出市場,政策恆常化長遠或許影響公屋流轉,造成惡性循環。
▋房委會賣公屋居屋大賺96億
咁政府點解要賣公屋?政府並不缺錢,最主要嘅講法係話幫助基層上車(但有無問過佢哋想租屋定買樓多啲先?),實質上保障房委會賺錢嘅機會都係原因之一。
睇番數簿預計本年度房委會有成96億盈餘,賺咁多,唔多唔少都係因為同近年綠置居越賣越多同復售居屋有關【註4】。2021年,居屋同公屋建築成本每個分別只係65萬同76萬,但可以賣200幾-500萬不等,房委會儼如變成一個逐利發展商。
▋政府或許長遠淡化租住公屋的社會角色?
但房委會唔係公營機構咩?雖然係公營機構,但政府要求房委會「自負盈虧」,係呢個原則下起屋賺錢成為生存條件之一,直接與提供廉價租住公屋嘅目標衝突。但賺錢賺成近百億,又係咪必要呢?
建屋量減少、視綠置居為公屋政策一部分、強調置業階梯,自70年代起建立嘅租住公屋作為社會福利嘅觀念及政策正逐步瓦解,呢個趨勢同歐美國家如英國自1980年代起嘅公共房屋私有化、房屋金融化、鼓勵借貸置業的趨勢有相似之處,而公共房屋私有化對社會及基層生存權的遺害,在全球各地已有廣泛討論【註5】,而香港政府似乎唔介意呢啲問題繼續惡化落去。
【註1】香港統計月刊 (第8節 – 房屋及物業) ,政府統計處
https://www.censtatd.gov.hk/tc/EIndexbySubject.html…
【註2】明報 2020年10月17日 陳帆:人口老化少子化致公屋平均住戶人數跌 10年內新增單位仍缺近3萬要再覓地
https://bit.ly/3rxyrkB
【註3】房屋事務委員會 2018 年 3 月 5 日舉行的會議 立法會秘書處 就綠表置居計劃擬備的背景資料簡介
https://www.legco.gov.hk/…/hg20180305cb1-627-6-c.pdf
【註4】【必賺的生意】點解起公屋可以年賺百億?
https://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posts/4836278053134896
【註5】Rolnik, R., & Hirschhorn, G. (2019). Urban Warfare: Housing under the Empire of Finance. Verso.
-
訂閱支持民間研究工作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ollow Us: https://linktr.ee/liberresearch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Liber Podcast:https://anchor.fm/liber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