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棕土政策-成形還是走樣?》
個案研究:元朗屏山北、沙埔與欖口
研究背景
- 經過多年來新界棕地爭議,政府於2020年3月終於在上千公頃未發展棕地中,物色八塊共36公頃棕地群徵收作公營房屋發展(下稱「八塊選址」)1,並於同年9月公佈當中七塊選址的具體研究邊界。八塊選址涉及的36公頃棕地佔整體未發展棕地只有約3%2。建議一出,被形容為「擠牙膏」3 、棕地徵收「大縮水」4、「貶低棕地發展潛力」,缺乏整全規劃等,引起了公眾對最新棕地政策的注意。
- 新界棕地是解決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的關鍵。棕地土地使用效率低,欠長遠規劃, 甚至涉及霸佔官地。香港民間多年來一直倡議善用棕地,但直到2019年的政府棕地報告才辨識出700公頃未有發展計劃的棕地(未包括「私人界別倡議項目」),並首次公佈了官方的全港棕地分佈地圖5。規劃署指會從700公頃當中優先檢視發展潛力較高的160公頃,遂於2020年3月按施政報告提出8個棕地徵收建議,並於同年9月公佈當中七塊選址的具體研究邊界。可見棕地的討論已經由認知問題, 正式走到政策形成(policy formulation)的階段。現在正是個重要的里程碑作適切的現況研究,以檢視政府的棕地政策有否合乎公眾意向或「走樣」。
- 本調查透過深入追蹤政府棕地研究範圍的個案區域,調查當區土地使用、地權分佈等具體現況,從而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塑造是次規劃署的棕地發展計劃,希望有助評估及香港棕地政策的形成及執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以談到未來棕地政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