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與層次:中大崇基毛石牆建築為何逐漸消失?
發佈時間:2023年4月3日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教職員宿舍E座、F座(博文苑)兩座建築就近大學站,一直寂寂無名隱藏在中大云云特色建築之中,然而校方近年欲進一步推行名為「E計劃」的校園擴展工程,兩座歷史建築正按計劃拆去作多用途大樓【註1】。同時,今年3月在古諮會評級議程中被放上【註2】,負責講解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卻隻字未有提及有關發展計劃,最終古諮會委員在有限資訊下意欲不予評級,卻開始引起對中大崇基整體校園景觀的關注,尤其今次評級牽涉到中大崇基一道低調簡約的「標誌特徵」(Defining feature)——毛石牆建築。 調查:至少共12組毛石牆建築 於1963年創立的中文大學,2年後便落成了E座和F座兩座宿舍建築,可算是校園首批建築之一,多年來早已進入一眾學生以及公眾人士的視野之中,亦並非如古蹟辦在會議所指般「遠離學生範圍」或「社會價值偏低」。而中大崇基學院的不少設施皆在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中落成。兩座平實的建築樓高約6層,兩側均展現由毛石(或稱「牛頭石」、「虎皮石」)堆砌而成的特色牆,乃出自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為崇基校園作出整體規劃的范文照之手筆【註3】;在其退休後,則繼續由知名華人建築師周耀年、周啟謙父子,以及李禮之所延續。【註4】 崇基校園通訊《崇基毛石建築》一文提及,當初建築師為與自然和諧融合,並節省成本,遂於馬料水一帶就地取材,起用各種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花崗岩代替鋼筋水泥,再砌成毛石牆,形成簡樸而摩登的建築風格【註5】,「成了崇基校園建築的獨特標誌」。 根據研究員的田野考察及文檔整理,至今毛石牆仍分佈於校園內至少12組建築之中,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