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官外訪分析】側面探視香港的國際經貿空間

發佈時間:2023年3月15日  李家超政府上任快將一年,官式外訪依然只到過東南亞和中東「引資」,即使計及疫情外訪次數仍未免太少,令人思疑香港的國際經貿空間是否收窄。若要探究香港在國際經貿版圖上的「新位置」,分析歷年最高級官員離港訪問的地點和行程是一個好方法。 研究員透過整理歷任特首首年任期內【註1】特首本人、政務司司長及高級財金經貿官員【註2】的公務外訪(official visits)之地點和公開行程資料,發現過去25年,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發生了微妙但重要的轉變。資料只涵蓋特首任期首年,是因為新上任政府會傾向先訪問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是當屆政府對外經貿關係的寒暑表。為求更準確反映情況,統計數字撇除特首訪京述職和官員參與經濟峰會等主要目的並非與外/內地為建立更緊密聯繫而安排的訪問。 ▍整體趨勢或反映香港國際經貿空間收窄 1/「內訪」漸漸多於外訪 董建華政府在上任後馬不停蹄,特首本人、政務司司長及其高級及財金經貿官員在一年內出國至少12次,往內地則只有4次;但自曾蔭權政府(外訪5次:「內訪」6次)、梁振英政府(外訪7次:「內訪」9次)及林鄭月娥政府(外訪12次:「內訪」16次)則是「內訪」佔多。至於李家超政府則由於內地於2022年嚴格防疫,故不包括述職及參與峰會等的話暫時外訪仍居多(外訪7次:內訪2次),但自內地開關後則近乎清一色「內訪」。近年香港政府積極發展與內地有更緊密經貿關係,但與此同時,官員似乎並非同等熱衷於經營對外經貿關係。 [...]

2023-04-21T13:42:06+08:0015 3 月, 2023|數據研究, 精選, 開放資訊研究|

【千里進俄煤】能源危機殺到嚟 靠入口「特價」俄煤有得避?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22日 今日兩電披露電費加幅,2023年電價將按年以雙位數百份比上升,兩電歸咎於「全球燃料價格波動」,當中以煤價升幅尤為急劇。早前因國際制裁,俄羅斯便以「優惠價」向亞洲地區推銷能源幫補收入【註1】,有人於是在立法會提議兩電「買俄羅斯原油以降低電費增幅」【註2】,不過香港已停用原油發電已久,該立法會議員「慘食檸檬」。 不過香港確實有入口俄煤發電,俄羅斯是繼印尼後第二大煙煤進口來源。我們透過政府統計處貿易統計網的數據整理,單計今年頭九個月,香港便已進口總值近12億港元的俄煤燃料【註3】,而中電及港燈均分別有15%及50%的燃料來源為煤,那麼按該議員邏輯,大幅增加進口俄煤又有否幫助壓低電費(不過會製造更多污染問題)? 有趣的是,貿易數據所顯示的「平價」情況卻是恰好相反。雖然俄煤在年中開始減價三成(相對俄國入侵後的高峰)以傾銷出口,但烏俄開戰後香港入口的俄煤每噸價格增幅,依然比其他重要來源(如印尼及加拿大)來得更大,香港似乎無受惠於俄羅斯的「促銷策略」:今年7月香港約以平均每公噸$3,310從俄羅斯買入近15萬公噸煙煤,大幅拋離印尼的平均每公噸$2,133、澳洲的平均每公噸$2,728及加拿大的平均每公噸$2,674【註3】。 雖然一直認為俄羅斯燃煤的熱值(即每公噸完全燃燒時可釋出的熱量)較印尼等地的燃煤較高【註1】,所以解釋本身價格亦會偏高,但香港於7月購入俄煤的進口單價為去年同月的3.08倍。其他進口源的同期單價增幅亦相若,明顯見到開戰後立即「水漲船高」。本身已較貴的俄煤再倍升後,價格大幅拋離同樣「高質」的澳洲煤(戰爭前兩者價格相若),相比同期價格相對穩定的印尼煤更是一枝獨秀。 為何俄煤成為香港入口煤以單價計算最昂貴的來源?背後原因或有很多:是國際物流鏈因戰爭疫情有所改變而導致運輸成本上升?保費問題增加成本?或是有中介在中間「食夾棍」?但唯一可證實的是,千里進俄煤,從數據來看絕對是無助香港對應全球能源危機的來臨,亦無助於減少電費加幅。 參考資料 [...]

2023-05-05T17:03:20+08:0023 11 月, 2022|數據研究, 精選, 解鎖研究, 開放資訊研究|

【在港新俄羅「司」湧現 公司註冊同期急升近2倍】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7日  外媒日前報道有俄羅斯公司欲在港註冊逃避西方制裁,研究員翻查過去近兩年公司註冊處新註冊及已更改名稱的公司名單,由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本月10日,名稱含有「俄羅斯」或「Russia」新公司在香港註冊已有35間;相比去年同期(2021年2月-10月),這類新公司註冊只有13間,確實有明顯增長的趨勢。 當然,註冊名稱有「俄羅斯」的公司,公司未必是來自俄羅斯,亦可以是往俄羅斯投資的業務性質,也可以是與俄羅斯無關的空殼公司,現時的整理未有作進一步的公司查冊,尚未能夠從董事背景估計資金來源。即使如此,「俄羅斯」公司註冊的數字,仍可視作香港與俄羅斯之間更緊密經濟聯繫的某種反映。 若按公司名稱估計業務性質,值得留意可見有一間「國際金融」公司(俄羅斯古戈爾銀夯國際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曾在今年5月註冊,有4間能源公司入侵後半年註冊,數量多於入侵前半年(2間)。由2021年至今62間新註冊公司中,至少有26間有酒業相關名稱,然而當中不少名稱有相當重疊,業務是否真正與酒業相關則不得而知。 研究資料:帶有「俄羅斯」字眼的新公司註冊整理(2021.1 - 2022.10) https://bit.ly/3CCajm9 [...]

【防疫自救】現時住邊度最多被強檢?

【防疫自救】現時住邊度最多被強檢? 文章發布日期: 2022年2月19日  近日強檢大廈激增,如果從被強檢大廈類型看,可見主要集中於公屋屋邨,佔了近7日遭強檢大廈的三分之二(共95座),而出售單位(私樓+居屋)只佔不足三分一,村屋更加係0%。現時公屋住戶人數佔全港人口約三成,從比例近日公屋成為較集中強檢對象。 這表示公屋住戶確診數目較多?由於政府已經不再將每日數千個確診個案逐個公佈個案居住地點,只有14日確診個案到過或居住的地點,除了有廣泛報導的葵涌邨及疫情記者會的重點提及,現行公開資料無法證實確診個案在某地點的集中程度,只能從「強檢大廈」的資料透視疫情的集中程度。 由於現時強檢準則(大概)是一棟大廈內有兩戶人家確診,這亦解釋到為何村屋強檢比例為0%:即使現在分層出售丁屋屋苑非常多,但普遍來說一幢丁屋大約最多有2-3戶居住,要同時有2戶確診先符合「強檢資格」,令鄉村建築似乎7日內未有一條在強檢之列。按此準則,同一個唐樓單位數戶劏房感染,會否都只當作「同個單位」而在強檢之列? 網上有說法指近年村屋租售活躍,賣點為「村屋有助幫你避開疫情」,「唔駛搭Lift」。不過這並不代表住村傳染機會低,現時14日確診個案粗略看都有過100條村屬有「曾有個案居住/到訪的建築物」的地點紀錄,亦視乎區內的基建環境狀況(如化糞排污系統)。早前元朗南坑村4歲童猝死後驗出初步陽性,指有與小朋友在村內碰面玩耍,亦有報導指不少村民都在村內沒帶口罩習慣,亦沒有以「村」作單位列入強檢。不過現時已無法掌握同村內有多少累計個案,就算有累積個案都無法從現時強檢大廈資料反映出來。 每日確診個案雖上數千,基本上連醫護都應接不暇,但將所有已有的資訊開放給民眾參與,其實亦非防疫政策下的過分要求,而是令市民更有意識及掌握實際情況的防疫資訊。 參考資料: [...]

2023-05-05T17:36:44+08:0018 3 月, 2022|數據研究, 解鎖研究, 開放資訊研究|

【(冬至呈獻)無法「豕」圓:昔日野豬管理的檔案啟示】

【(冬至呈獻)無法「豕」圓:昔日野豬管理的檔案啟示】 文章發佈日期:2021年12月21日 政府對野豬政策突變,開始將野豬「妖魔化」,例如野豬「會襲擊市民」、「不是可愛小肥豬」、對人類「傳染病毒和細菌」(卻沒有提供足夠證明),以合理化無差別射殺野豬,甚至有官員將野豬與老鼠等害蟲(vermin) 相提並論,並質疑為何要納入城市規劃考慮。 野豬已經與香港人共存多年,在二戰後急速都市化的背景下,野豬與人類生活範圍日益重疊亦曾引起不少煩惱,衍生不少規劃及管理上的難題。參考港英政府有關野豬管理的解密檔案,不難發現港英政府當年對處理人豬衝突的思維,與今天特區官員有顯著差別,可以預期政策效果亦有天淵之別。 ▋五六十年代:因過度獵殺瀕臨滅絕 五六十年代,野豬在新界極為罕有。一份1960年的「野生生物保育諮詢委員會」(Wild Life Conservation Advisory [...]

【盤點2021】一年間 香港消失了幾多個歷史古蹟?

【盤點2021】一年間 香港消失了幾多個歷史古蹟? 文章發佈日期:2021年12月19日 按本社綜合統計,2021年全年至少有11項具建築特色或特殊社會意義的歷史建築及文物,基於不同原因被拆去,比起過往5年 (2016-2020)拆15項,今年幾乎每月一拆,明顯有加速之勢。當中有片場、碼頭、村落、住宅大廈、醫療設施、軍事設施、牌坊同界石等等,以下是拆毀的歷史古蹟清單: ◆ 九龍加士居道地段界石「K.I.L. 7068」,已聳立九龍逾50年,是1970年以前用以標識土地界線。發展局曾稱「極具歷史意義」,卻突然離奇消失,地政亦「不要求業權人還原」。 ◇ 將軍澳邵氏片場(部分拆卸),曾是全球最大私營影城,有「東方荷里活」之稱,被發展商復星國際改劃興建749個住宅單位、183間酒店客房,當中被評為2級歷史建築的二號宿舍已經被毀。 ◆ [...]

去信公開《市區重建局 #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報告全文

【去信公開《市區重建局 #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報告全文】 文章發佈日期:2021年10月22日 上月尾市建局公布完成油旺重建研究報告,重建範圍幾乎佔整個油尖旺區,影響人口接近30萬,將會喺香港史上佔地最大、影響最多人嘅重建計劃。 影響如此深遠。但市建局只肯公佈「結果及建議摘要」【註】,已經完成的報告全文不翼而飛。消失了的完整報告涵蓋: 1) 基準和數據分析 (樓齡和樓宇設施狀況、樓宇密度、環境及基建容量) 2) 特定課題的研究(包括實施機制) [...]

一年之間 有9萬香港人離開了

【一年之間 有9萬香港人離開了】 文章發佈日期:2021年8月13日 政府今日公佈2021年年中人口數字,最新人口由去年年中748萬跌至739萬,半年內撇除出生死亡的自然變動、單程證以外已有約9萬香港人口淨移出,基本上每日250人在「走」。 政府解釋人口數字屬流動概念,包括以工作和讀書等因素進出香港影響,而疫情影響下,大量居民滯留海外導致人口淨移出云云。 其實統計處原本於2020年9月曾作出長遠人口推算,指香港2021年整體人口將會多73 600人 (淨遷移),2022年亦會多69 500人,人口高峰將會於2041年約810萬出現,之後香港人口就會下跌。若果趨勢依舊,去年移出的數量已令香港未來人口頂峰只會去到800萬人,而人口推算的第一年已經出現嚴重落差。 從最新人口數字看,自疫情開始香港的流動人口在去年年中前已經跌得七七八八:由2019年中至2020年中,相關數字已經重挫105,800人(或者可以歸咎疫情),少了一群留在香港1-3個月的居民。而最新2020年中至2021年中,流動人口跌幅緩和至26,000人,跌幅當然還包括因滯留香港滿3個月而變成常住人口的人,但去年最主要跌幅基本上都是香港常住人口 (跌了61,100人,佔整體跌幅的大部份)。而為何常住人口,選擇疫情期間於世界各國封關下仍然離港,相信大家亦深知原因。 [...]

2023-04-21T16:31:22+08:0016 11 月, 2021|數據研究, 開放資訊研究|

最新總勞動人口跌跌跌跌跌

最新總勞動人口跌跌跌跌跌 文章發佈日期 : 2021 年 8 月 13 日 香港離港潮除了能從強積金提取金額、其他人口淨移出等數字看出端倪,香港總勞動人口變化亦是另一個明顯指標,尤其移民除了是舉家行動,有不少都是來自經濟活躍的人口群組。 [...]

2023-04-21T16:32:37+08:0014 11 月, 2021|數據研究, 開放資訊研究|
Load More Posts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