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個科學園】新田科技城十問

發佈時間:2023年5月25日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規劃一出台已引起批地及保育爭議。此文將最新新田規劃綜合出十大問題進行分析,將會是該區未來需要面對最為核心的課題。 1) 發水樓面:新規劃創科用地激增約100公頃,但為何欠缺客觀估算? 根據2021年6月發展局提交到立法會工務小組的討論文件【註1】,新田發展規劃共有204公頃創科用地,包括57公頃用作企業及科技園、87公頃設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以及落馬洲管制站遷移而釋出的60公頃土地。但是發展局最新文件卻稱新田創新科技園區面積為300公頃【註2】,即是說急增了約百公頃至7300萬平方呎樓面面積,卻未有詳細解釋科技用地急增的理據,僅稱「為突顯政府對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與深圳河對岸300公頃的深圳創新科技區相若」。 從規劃圖則可見主要增幅來自毗鄰落馬洲管制站北面的魚塘範圍,在未有客觀估算下填塘毀農,十多廿年後又會否出現供應過剩?   [...]

【3個月明日大嶼圍爐「諮詢」 防民之口終失敗收場】

發佈時間:2023年3月31日  明日大嶼公眾諮詢三個月前在無聲中展開,引來輿論譁然,令人質疑政府鬼祟諮詢不敢面對民情民意。諮詢期於今天(3月31日)結束,回顧過去三個月,發展局一方面積極走訪政商工程界專業人士,形容為「體現民間參與」,另一方面批評民間的5萬字研究報告「立場先行」、「危言聳聽」,卻未有提出理據反駁。 研究員翻查過去三個多月的新聞、發展局網站、社交媒體的內容,解構這個億萬工程的諮詢過程,整理事態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前期甩漏頻仍、中期積極與民間駁火、後期找靠近政府的人士為人工島護航,最後政商界在新形勢下改口風支持北部都會區發展優先於明日大嶼。這次公眾諮詢錯漏百出,甚至結束前夕亦都未能統一各界口徑,為甚麼? – 第一階段:悄悄開始 1) 12月29日:立法會開會後公眾諮詢悄然開始 [...]

全球人工島研究發佈會及傳媒報導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8日  本研社於2023年2月發表《問題島途:從全球大型填海工程看明日大嶼計劃的危機》,是次重量級的全球研究與明日大嶼項目關連甚深,獲海量傳媒報導及訪問跟進。其中研究發佈會上獲Channel C頻度網上直播,讓我們與普羅市民直接交流;又邀得馬來西亞的反填海關注組的苦主視像現身說法,探討多個馬來西亞人工島破壞生態情況,還被當地稱為「騙局」(scam)。 【足本直播】 Channel C HK: 填海爭議 LIVE|綠色和平 [...]

【沿路山剷平?】北都公路擬定走線將「夷平」什麼?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日  三鐵三路打頭陣的項目北都公路,由天水圍經牛潭尾及古洞連接沙嶺一帶,聲稱「打通新界北」,「也能減低對環境的影響」(註一)。但細看其概念走線,除了功能與現時大致暢順的新田公路有不少重疊,其初步走線也「打穿」不少原有生態及社區。18公里長的北都公路,有約4成(約7公里)屬「重災區」,潛在影響活躍農田、濕地及鄉郊村落。即使目前北都公路為初步概念,日後或會有變動及修改,但單從文件中公佈的規模及走線,亦反映出政府沒有在初步規劃中為沿途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迫遷居民的潛在影響考慮其中: ▍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4.5公里) 北都公路全長18公里,從西邊天水圍一出發,基本上不可能避開全新界具最高價值濕地的地區,整段公路會有4.5公里踩中(約1/4)濕地保育區/緩衝區。雖然現時政府指北都公路會「以隧道形式穿過濕地」(註二),但過往高鐵興建隧道穿過濕地時已曾污染濕地及影響鄰近漁塘地下水,可見以隧道「避開」生態敏感地,仍然會產生不少影響。 上年10月施政報告推出北都公路,到年尾已公佈諮詢文件,比起林鄭2021年離任前提出的濕地保育公園可行性研究,據漁護署預計最快要到今年年底完成,明顯有優次之分。這些細節安排亦或反映政府所謂「平衡發展與保育」的天秤,其實明顯側向了一邊。更甚,如其他環團指出,與北部都會區提出的「香港濕地公園擴展部分」及「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概念範圍重疊。北都公路的橫空出生,令人質疑的是,濕地保育公園至今仍未公佈的具體細節,會否因北都公路而有所改動?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或岌岌可危。 ▍僅存活躍農地(~1.2公里) 北都公路穿過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後,再往東北行會穿過牛潭尾近濾水廠以西一帶,當中除了有如新興農場仍然活躍的農地、漁塘、也有錦鯉飼養場的集中地。再往北行至鐵坑、馬草壟,及至擬議終點的沙嶺,都有不少活躍農地,甚至是本地農業作業鏈的據點之一,如新興農場、富琴火龍果等,他們或都會因北都公路而前途未卜。值得注意的是,北都公路現時的初步走線馬草壟段或踩中政府復耕選址,未知北都公路動工時,稍早前受發展計劃波及的農戶,會否再一次被逼遷。 [...]

【跟唔切】習近平表明要完整保育濕地 香港發展商踩入生態安全紅線?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8日 習近平近日在《濕地公約》的國際會議上,已向國際社會提出要「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更要「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註1】,同時深圳亦即時開展《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年)》,指要完善港深「濕地保育群保護的整體性」,以往國家領導人發布對港政策,香港政府必定即時發稿和應,唯獨今次卻罕有不見任何政府部門發文響應跟進,一直窺覬開發濕地的香港政商界是否一時嚇呆,「跟唔切」? 對近日人民日報形容為「地球之腎」的濕地資產,現今政府除了在北部都會區建議數收地作三個濕地公園外,似乎無其他建樹,而另一邊廂的發展政策則銳意向濕地範圍開刀,正建議大幅修訂濕地發展指引,容許發展商在濕地發展更高密度的住宅,亦勢必縮減濕地邊界,逐步改變過往按《國際公約》下制訂出的濕地保育規劃策略,與中國更積極保育濕地的承諾背道而馳。 事實上,早年恒大亦帶頭接盤開發濕地豪建25萬呎「恒大皇宮」【註2】,為「資本無序擴張」作出的完美示範;在政府帶頭放寬濕地發展限制,各持有大量濕地土儲的發展商均蠢蠢欲動,南生圍、豐樂圍、和生圍的發展計劃將接踵而來,加上過去數年發展商藉政府借地起隔離營及過渡屋的機會「過橋」,趁機將手上濕地土儲「借出」,順勢破壞濕地為建屋計劃鋪路【註3】,還有政府剛剛「原則上同意」發展商提出在元朗蠔洲路的土地共享計劃申請,在濕地旁邊興建25層高住宅大廈【註4】,以層出不窮的「創新方式」不斷闖關,試圖挑戰香港濕地範圍的「生態紅線」。 根據我們《竭澤而築》的香港濕地業權研究 (2018年)【註5】,全港濕地範圍中有近4成私人土地已被公司持有收購,而現在政府放寬濕地發展指引,將對國際濕地的完整性帶來重大影響。利益使然的地產力量與不合時宜的開發政策,將會是香港濕地整體性的最大威脅。 「整體性」一字已經成為濕地保育的新關鍵詞,意味著不容自創發展概念扭曲濕地的完整保育工作,例如沿海濕地與流域的中上游地帶關係一直密不可分,尤其現時這些地帶正不斷受新發展區擴張、不同地產發展計劃及棕地持續影響,不能再對濕地中上游的生境割裂看待。 [...]

2023-05-05T17:05:16+08:008 11 月, 2022|圍沼濕地專題, 未來環境研究|

【研究員受訪】擴建碼頭「便利遊客」環評卻指「遊客唔會多咗」?

早前政府推動「碼頭改善計劃」翻新23個「山旮旯」鄉村舊碼頭,當中包括如東平洲與荔枝窩等極具生態價值的選址。雖然政府一直避談計劃是否為生態旅遊舖路,但土木工程署網頁本身就指計劃是「便利遊客前往郊遊景點」,民間亦一直質疑計劃會否使旅客「逼爆」上述地方的生態承載力。吊詭的是,碼頭改善計劃的環評竟表示「不預料遊客人數會上升」,明顯與計劃原意有衝突。 過去政府宣傳計劃時僅強調工程本身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微不足道,但其實碼頭工程本身已對生態造成不能逆轉的影響,如改善東平洲碼頭便需「移遷」近百珊瑚群。而最影響當地生態的旅客量因素,政府卻始終避重就輕,甚至今次有傳媒問及相關資料,署方仍堅決不提供未來遊客人數估算,僅重覆如何「完善」工程以減低環境影響。 事實上,研究員早前已發現「碼頭改善計劃」中其他選址均有積極發展鄉郊旅遊或旅遊地產的徵兆,尤其是東平洲與荔枝窩兩地,更是包括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雙城三圈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當中。政府一再避談遊客人數估算與選址生態承載量,又不否認計劃與生態旅遊項目的關係,加上不少碼頭選址附近被發現已有發展商囤地/曾申請發展,如何使人相信,近年政府屢屢提倡的生態旅遊/綠色旅遊,不是為旅遊地產產業「漂綠」的伎倆,為配合旅遊發展策略而開路? //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梁日恆指出,上述兩份環評均稱「未有預料遊客人數上升」,惟政府一直以促進鄉郊旅遊為由開展工程,質疑當局為減低旅客對環境的影響而避重就輕,「佢一方面有好大嘅生態旅遊計劃,另一方面話工程唔會增加任何遊客,呢樣反映咗佢哋思路係唔協調」。港府2019年推行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今年4月進入第二階段,當中包括東平洲。 梁續指,旅客人數增加將令兩地生態承載力超出負荷,塔門和榕樹澳就是典型例子,「塔門嘅大草地變大泥地,榕樹澳嘅蝴蝶同其他生態物種大減」。他強調環評應考慮旅客增加對環境的影響,否則東平洲與荔枝窩或步其後塵。 // [...]

【單嘢黃咗】能否成功煞停近億「山旮旯」碼頭改善計劃?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1日  早前政府推動「碼頭改善計劃」翻新23個「山旮旯」鄉村舊碼頭,其中一個選址為極為偏遠,位於梅窩半小時腳程外的萬角咀碼頭。每個碼頭可以值成億,但政府一直拒絕提供用量數據,民間一直質疑計劃必要性。 更嚴重的是,原來個升級碼頭可能成為村民私家碼頭,公眾或無法進入。昨天守護大嶼聯盟揭發連接碼頭的唯一道路「因疫情關係」在九月尾時被鎖上【註1】,最近經政府「了解」後獲得解封,但不排除未來會像大嶼山沙螺灣村般,村民「話封就封」【註2】。查冊紀錄顯示碼頭附近土地早年已被一地產商買入,路權這麼關鍵的問題,按理是從一開始選址時就應知悉,誰會在公眾可能去不到的地方改善公眾碼頭?進一步追查,原來地產商及村民早幾年曾提出發展興建欠缺詳情的「保育中心」計劃,未知是否影響了政府「眾裡尋他」選定升級萬角咀碼頭。 我們翻查資料,發現政府從未交代通向碼頭道路需要穿越私人土地,地主可以任意封鎖,將公家碼頭隨時「私有化」。幸而民間將問題揭發後,政府才被逼承認計劃尚在規劃階段,現時未能確保路權,會先同「相關人士」商討公眾路權,才會向申請撥款。若然民間未有揭發事件,政府大可以在路權未搞清楚的情況下照樣令工程展開。 事實上,研究員早前已發現「碼頭改善計劃」中其他選址均有不同的「旅遊地產式」發展潛力,囤地地產商均能夠直接或間接得益【註3】。現時萬角咀碼頭因民間揭發路權問題添加變數,或許能成為煞停這項「小白象」計劃的開端。 【註1】明報:獲公帑改建 萬角嘴碼頭封公家路 [...]

【遍地山墳】政府縱容原居民非法殯葬?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0日  早前與《Yahoo新聞》記者深入山頭實地視察屯門青山荷石精舍一帶的「認可殯葬區」一轉【註一】,揭發附近山頭遍地疑似「無牌」的界外墳頭。自2020年重陽大火後,這些界外殯葬情況,已經成為研究員其中一個的重點發掘對象,除了作為火燒郊野的潛在來源,背後揭示的卻是除丁屋以外政府縱容原居民的新界管治問題。 今次一上青山荷石精舍附近山頭,已經數到至少30個疑似越界墳頭,當中不少疑似「無牌」並未有刻上民政要求的許可證編號,更見有今年2022年剛落成、還未落葬的界外墳頭。眼見一個山頭有咁多疑似違規嘅情況,民政卻解釋「未能判斷有關墓地的確實位置及是否獲發殯葬許可證」,連負責批准落葬的民政亦無法掌握「認可殯葬區」附近的實際情況,不難想像這些疑似「無牌」界外山墳分分鐘只是冰山一角、更遍佈其他「認可殯葬區」。 唔好以為一個「不確定位置」嘅解釋,就將規管不力的問題卸走。政府本身2018年已經被申訴專員公署批評規管非法殯葬不力,至今從全港共500多個「認可殯葬區」中揀得45個開展「試驗計劃」,豎立界線標示以免有人「誤葬」界外,以今次視察的青山殯葬區為例,便沒有發現有關界線,令原居民有哂借口可以「亂葬」界外,更遑論本身計劃單靠劃界依賴原居民「守規矩」,並無積極派員主動巡查及執法的成效存疑。可見,政府多次縱容才是引起現時「亂葬」現象的原兇。 山邊殯葬本身已對附近生態造成極大破壞,包括斬樹起墳、剷路作私家路等,更有不少墳頭位於集水區、郊野公園範圍內,而且拜祭活動隨時引發山火,早前我們便發現山火地點同「認可殯葬區」高度重疊。【註二】更重要的是,部門的不作為縱容界外殯葬處處,2016年至2020年間只有2宗清理個案【註三】,執法毫無阻嚇力可言。到底界外殯葬是因為「山高皇帝遠」而難以規管,抑或漠視對環境、景觀的影響,甚至「燒山」的風險,故意容許新界原居民一條龍式起陽宅陰宅? 【註一】Yahoo新聞,原居民墳墓疑越界 超出「認可殯葬區」涉霸官地 [...]

【彭博Bloomberg】研究員受訪:香港地產商破壞濕地然後扮搞環保

發佈日期:2022年10月5日 近年香港地產商「轉型」,大搞國際風行的ESG (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概念,由減碳綠色建築到「活化」歷史建築,「捐(濕)地(起臨屋)」做「善事」,全部都寫入給投資者參考的報告書中。 但彭博新聞社(Bloomberg)今日(2022年10月5日)報道,香港地產商的很多行為,其實涉嫌與ESG 精神相違背:大舉囤地,開發濕地,先破壞綠地再起「綠色」建築然後聲稱很環保、大舉出售不宜人居的納米樓等等,對環境以至社會有莫大傷害。一如所料,這些行為沒有在ESG報告書中反映。對於彭博就他們破壞濕地舉動的查詢,部分地產商選擇不回應或「已讀不回」。 這些行為除了涉嫌誤導投資者外,亦不太符合ESG框架中「遵守或解釋」(comply or [...]

【流放Mil Mill去長洲?】政府重置選址無塊啱用

發佈時間:2022年9月20日  全港唯一的紙包飲品盒回收廠「喵坊Mil Mill」近日被科技園迫遷,研究員第一時間走入元朗工業邨找場主親身了解,遇上今朝特首李家超話環保署已向Mil Mill提出「挽留措施」,包括提供「三幅用地公開招標」。但仔細檢閱過個幾塊地,就知環保署提出嘅方案可說是「玩野」,根本無意挽留Mil Mill。 現時政府未有明確指出三幅用地位置,但翻查地政總署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的「短期租約招標預報」(註一),指的該是以下幾幅作回收業務的短租地: ▌形同自殺:長洲北角咀路// [...]

Load More Posts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