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需填海?】值得香港借鑑的與水共存治水思維

發佈時間:2023年1月30日  香港近年再掀起一場「填海熱」,除史上最大規模的填海計劃「明日大嶼」,將軍澳創新園以南第137區將填海約20公頃,為擴建科學園白石角又將填海,東涌填海亦在繼續擴展中。一直有支持論者指香港過去的成功有賴填海拓地,他們又援引填海大國——荷蘭多年來填海的經驗,以證明先進國家也填海,為何香港不能?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近來亦發表一項荷蘭鹿特丹港 (Port of Rotterdam)擴建計劃的填海技術成本管理及環境緩解措施研究【註1】,作為「最佳案例」供議員及公眾參考,顯示香港官方對荷蘭填海技術趨之若鶩。 比較少人討論的是,填海700多年、擁有最先進填海及治水技術的荷蘭,近年深刻反思過往「與水鬥爭」的思維,改為採取「與水共存」的策略,除大幅減少填海外,更「退地還海」。中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有這個轉變?填海造地是否已經不合時宜?透過分析荷蘭「填海轉向」背後的脈絡,能為香港應否大規模填海的論爭,提供最新的海外進步觀點。 ▍荷蘭:受限地勢 [...]

【愚民島】諮詢無影 凸顯明日大嶼的兩塊軟肋

發佈時間:2023年1月27日 發展局自去年12月29號向立法會匯報明日大嶼計劃的進展後,一直對何時進行「公眾諮詢」支吾以對,直至數日前經明報報導後,香港人才驚覺政府已悄悄展開明日大嶼計劃的「公眾諮詢」工作,為期三個月,其專頁網站竟在展開「公眾諮詢」20多天後(1月19號年廿八) 才正式上架【註一】,使用搜尋網站搜索也不容易找到,或顯示近日在Google 事件後才驚覺需要搞好「搜尋引擎優化」(SEO)的政府官員,無心讓市民得知公眾諮詢正在展開。 ▊軟肋#1:無法確立「凌駕性公眾需要」 與以往的公眾諮詢截然不同,這個明顯屬「鬼祟」的行為凸顯政府的第一個「軟肋」--兩年前我們曾指出若政府強推明日大嶼時,它在法理上將不能迴避需要民意支持以確立《保護海港條例》中的「凌駕性公眾需要」【註二】。現時明日大嶼中連接交椅洲人工島及於港島西接駁四號幹線,在青洲對出的維港位置填海,按照現時《保護海港條例》,須證明計劃「有凌駕性公眾需要」。 確立「凌駕性公眾需要」的重要性,在往例清楚看到,即使政府現時如何創意地詮釋法律,也難以迴避的。中環灣仔繞道維港填海的案例顯示【註三】,由於在「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準則中,公眾參與活動中獲得廣泛公眾支持為關鍵;參考路政署的「中九龍幹線工程九龍灣臨時填海工程的具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文件【註四】,公眾諮詢須包括社區(大眾)的經濟、環境和社會需要,「而不是滿足小部分人的特別需求和利益」。 [...]

【七大明日大嶼「甯根據」實錄】

發佈時間:2023年1月19日  明日大嶼未開始已加價,造價估計急升16%至5800億,發展局自己也直認造價未封頂,同時賣地收入急插35%,未知會否繼續尋底。近年大型基建超支延誤屬等閒事,市民對政府為明日大嶼計盤數無信心是十分自然的反應,但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卻指民間擔心項目超支「無依據」【註1】。好奇心驅使下,研究員盤點了甯漢豪/發展局就明日大嶼的言論/看法,大家又看看又有幾多依據: 1. 「甯」式數學:賣地收益疑報大數 2019年政府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預計明日大嶼的賣地收入高達11430億【註】,但連一份研究報告也沒有公開的估算,政府即全盤採納,監管賣地政策的時任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責無旁貸。及後近期樓市及土地價格下調,賣地收入即時大幅調低35%至7500億。無論是當年的萬億估算,以及最新的調整數字,甯漢豪均沒有詳細交代估算方法,僅僅指這是「情境測試」,「潛在賣地收益(仍)高於工程造價」,公眾會憂慮,賣地收入會不會在明日大嶼開工之際再度向下調整,這個明日大嶼必賺的「情景測試」的依據又有多確實。 ----------------------------- 2. [...]

【交圖共賞】人工島「海上波兒」抄襲新加坡? 天價「巨型天幕」咸魚番生?

發佈時間:2023年1月17日  最新造價可達8000億的明日大嶼人工島今日交文件上城規會,呈上文件內展示多張的交椅洲人工島上具體的設計想像圖,將會給城規會委員今星期五討論。雖然這些設計圖指明是「僅供說明的構想圖」,但細心看這批「交圖」,可發現除了景觀、密度、生態、造價成本以外還有更多更嚴重問題,更有疑似抄襲新加坡之嫌,看似宜居的設計圖不止做不到「說明」的作用,背後更極具誤導成分。以下綜合了一些觀察: 1.波上坡兒:設計圖中最為矚目的,莫過於從海濱走廊設計圖中出現一粒巨型綱彈般的「海上的坡兒」,如同近年新加坡在內湖新興的打卡「水上明珠」,疑似抄襲毫無誠意。但新加坡那棵是在Marina Bay內湖興建,明日大嶼若想照抄在水流極急的海岸興建,海上波兒會否容易被吹走,會否真的搶到新加坡人才來打咭,將成一大問號。 . 左:明日大嶼想像圖疑似抄襲新加坡;右:新加坡Marina Bay內湖的「水上明珠」 [...]

國際期刊回顧:「明日大嶼」聲名狼藉已是國際級

發佈時間:2022年12月29日  政府正式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註1】,審議「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草案,早前政府披露最新資料,保守造價估算增至5800億,通漲、工程超支等因素所造成的額外成本更是難以想像,「島嶼飄移」、破壞生境等潛在問題,亦在本地已惹來極大爭議。 然而香港極少有一個土地發展計劃,這幾年內可以引來眾多學術研究與國際期刊上討論,綜觀有提及「明日大嶼」(Lantau Tomorrow Vision)的相關論文及著作,無論從社會學、地理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都對此開發大計從各方面口誅筆伐。這裡整理主要8篇討論明日大嶼人工島的國際學術期刊著作,看看這個大型填海計劃如何未動工已在國際上「聲名狼藉」。 ▍無用之島:效益成疑 政府一直強調,土地房屋供應的政策,除了考慮上述的成本問題,亦需審視效益,但綜觀學者對「明日大嶼」在房屋,以及滿足人口需求等問題上,普遍亦認為效益成疑,英國學者Creighton [...]

連深海填人工島都說「無難度」 為何地面上做棕地重置又說「有阻力」?

發佈時間:2022年12月28日 今個月月中一眾立法會議員包括剛上任的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聯合棕地作業者開記招【註一】,批評棕地收地影響棕地作業者營運,要「先安置後收地」,但並無提供具體方案。不止論述上配合政府一直以來稱棕地收地難、有阻力的說法,時機更選在明日大嶼上會前夕,背後牽涉的或有借業界過橋來發展明日大嶼之嫌。 本身妥善及整全棕地政策除了牽涉如何決定收地的數量、選址,更應全面考慮如何安置作業者的關鍵問題。單看政府今個月最新公佈的多層安置大廈的文件,供應數量極少(只佔現時棕地面積的1%)之餘,更未有對應不同棕地作業者的營運需求,尤其政府正迫遷僅存的鄉郊工業更「缺席」安置方案,就知道政府似乎是無心安置多於阻力大,一直在「自制」收棕地難的藉口。 只要稍有讀過我們的棕地新作《棕須一變》,就知道在新界有不少相連、閒置棕地,只要認真覓地及按優次妥善分配,棕地本身就是安置棕地的可行選項。 ▍「即安棕」:31公頃即食安置鄉郊工業 鄉郊工業因涉及更多重型機械、界外性及露天戶外的需要,未必適合「上樓」到多層工廈,但研究員發現現時新界有一種土地規劃用途,可作新界鄉郊工業的安置之用:工業用途地帶(industrial zone)【註二】。這些工業帶棕地,現時大多卻用作停車場、倉地等臨時用途,一直被政府忽視其規劃原意:「促使鄉郊地區現作工業用途的非正式工場重建為設計妥善的永久工業樓宇」。 [...]

【比海還深】明日大嶼三大人工島範圍出爐 水深比三跑填海深近一倍 5800億新造價估算潛在嚴重低估

發佈時間:2022年12月20日  由過去到現今,政府不斷聲稱「參考同類工程造價」來估算明日大嶼人工島,得出今日指5800億的造價成本。然而,政府目前為止經過4年的爭議,仍未交代出一個清晰成本估算,原本於2018年指估算要6240億縮減至2019年的5000億,再單從物價升至今日的5800億,更指要留待詳細工程設計/環境地質調查,才會出一個終極埋單成本估算。 若果仔細用香港海圖對比同類填海工程範圍的水深,當年機場三跑填海範圍平均水深都是3-4米,曾因用「非浚挖式」填海導致飄移聞名的港珠澳口岸人工島都是平均2-5米深。現時規模更巨大的人工島,選址範圍平均深度達6-8米,足足比過往三跑深多一倍,在某些近東博寮海峽一帶 (或西部緩衝區)的填海範圍,水深更達9-10米。 從現時人工島橫空坐落香港中部水域,已令整個中部水域通道東西距離收窄3分之1。為了稍為貼近港島,工程範圍將填入水深流急的東博寮海峽,將對水流帶來無法估計的影響。如果以其他地區大型填海計劃的事後調查,將會有可能令某些相鄰區域的水流加速,導致海岸侵蝕及生境改變,又或者會令某些相鄰區域水流減速出現海床淤積或鹽化,隨時變成生態死域 (ecological dead [...]

2023-05-05T16:57:31+08:0021 12 月, 2022|土地研究, 土地規劃基建, 明日大嶼, 精選|

【豪島世界杯】卡塔爾人工島如何賭上世界的未來?

發佈時間:2022年12月19日 卡塔爾為舉辦世界盃大興木土,除了引發人權及「血汗」勞工等爭議,現時部分用地用作「球迷村」(其中包括「方倉式」酒店)的卡塔爾兩個大型人工島,項目本身亦是出現眾多爭議及問題。近年在波斯灣一帶湧現的大型人工島項目,早有被稱是「短視」(short-term thinking) 的「末日」項目(projects of doom),而卡塔爾的人工島項目亦出現一系列的規劃、財政以及環境破壞等問題,更有學者形容為粗心(careless)、零規劃 (unplanned)、不可持續性(unsustainable)【註1】。 [...]

2023-05-05T16:57:53+08:0019 12 月, 2022|土地研究, 土地規劃基建, 明日大嶼, 精選|

【研究觀點】六大範疇評論施政報告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19日  總體評價重點: ➤ 並無「以結果為目標」,部分『KPI』只是執行政策的時間表,與政策結果無關,混淆了實行政策與量度政策成效兩個執行公共政策不同步驟的基本概念;而與兌現政綱有關的KPI如減少不適切居所的指標,卻不知所蹤。 ➤ 過往造成嚴重房屋問題的主因為政府偏重發展商利益的房地政策,而今次施政報告延續對過往發展商提倡的政策建議「照單全收」,包括放寬私人發展商收樓的強拍業權門檻(將70年樓齡強拍門檻降至6成,令僅存的戰前唐樓等歷史建築更易受發展商兼併拆樓發展)、向外來人才「撤辣」、繼續擱置一手樓空置稅縱容「囤樓」、放寬發展商新界農地更平補地價改變用途等,都是近年發展商爭取的重要政策。 具體政策問題: [...]

【盤點十個「唔揪得」土地發展選項】

發佈時間:2022年10月06日  施政報告將至,又有人拋橋扮解決土地問題。除咗最近吳秋北建議「政府在內地直接買樓予公屋輪候者」,其實久不久都有人提起呢啲毫無規劃理據、完全經不起現實考驗的「唔揪得」建議。 今次研究員整理十個過往曾湧現的土地發展「狂想」及其問題,排名不分先後: ▋「送中」大挪移: (土地發展「狂想」建議 // 支持者評論 [...]

Load More Posts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