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港條例》修訂建議無差別豁免填海工程 勢為私有化海濱及明日大嶼工程鋪路】

發佈時間:2023年3月22日  本月28日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將審議《保護海港條例》(《條例》)建議修例框架。政府指《條例》、2004及2008年法庭就《條例》的判決及「不可填海推定」的解釋下所訂立的填海門檻為「過高」及「無差別」,建議豁免這類工程毋須證明具「凌駕性公眾需要」。 政府指修訂建議屬「拆牆鬆綁」,為一些小型且「讓公眾能更好享受海港」的設施得以開展,修訂亦能「平衡公眾利益」,然而是次修訂範圍遠超實際所需,手法亦有問題: ➤ 行政權凌駕法院判決:2004及2008年的判決為維港填海定下高門檻,有其法理基礎,亦以看待維港為公共資產為理念,然而政府卻在法庭判決鑽空子,認為「不可填海推定」屬「無差別」,繼而修改法例擴大行政機關權力,使其能豁免原本法例禁止的行為,削弱法庭判決效力,亦不尊重法庭判決。 ➤「無差別豁免」私人發展項目:政府指修例能「讓公眾能更好享受海港」,亦列舉數個可能受惠於《條例》擬議法例修訂的公共工程(見立會文件CB(1)243/2023(05)附件D)。然而,整個修例框架卻「無差別豁免」公共和私人工程。至於為何私人海濱工程無須證明具「凌駕性公眾需要」,及為何值得為私人海濱工程推翻「不可填海推定」,文件卻無可任何解釋。 ➤「法定清單」涵蓋不適合豁免的私人項目:《保護海港條例》的原則為避免過度填海,但「法定清單」卻包涵明顯沒有逼切性且龐大公眾需要的項目,私人發展商亦極可能受惠於清單涵蓋的項目,如觀景台(viewing [...]

全球人工島研究發佈會及傳媒報導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8日  本研社於2023年2月發表《問題島途:從全球大型填海工程看明日大嶼計劃的危機》,是次重量級的全球研究與明日大嶼項目關連甚深,獲海量傳媒報導及訪問跟進。其中研究發佈會上獲Channel C頻度網上直播,讓我們與普羅市民直接交流;又邀得馬來西亞的反填海關注組的苦主視像現身說法,探討多個馬來西亞人工島破壞生態情況,還被當地稱為「騙局」(scam)。 【足本直播】 Channel C HK: 填海爭議 LIVE|綠色和平 [...]

混「水」摸魚:香港海界定界爭議史 (下篇)

混「水」摸魚:香港海界定界爭議史 (下篇) 近年討論城市議題無可避免地牽涉到邊界政治。相對陸上的跨境基建以及通關爭議,近日的追捕非法走私的水警執法、12人越洋、深圳郵輪搶閘「通關」、大鵬灣邊境融合發展,亦將邊境爭議擴展至香港海上面向。香港海界作為問題本身一直少為人探討。參考過往的邊界研究(border studies),邊界往往不只是國家宣稱的一條地域實線,更多是在複雜的政治、歷史、文化及經濟活動互動下所建構的有形及無形關係。我們透過翻查一系列有關香港水域爭議的英國解密檔案,追溯香港水域的定界過程(bordering)及拆解當時牽涉的「海」緣政治,相信能為當今邊境爭議帶來一些歷史啟示。 海界作為政治妥協的空間 早年殖民地時期,香港水域劃界曾出現兩種的界線表述,而且一直未有對外宣稱其官方領海範圍,經常遊走在當時國際海洋慣例3海里(彎曲形)與中英雙方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方形)之間。隨著1937時中日衝突加劇,英方保持中立(neutral)立場,港英水域一度被要求跟隨國際慣例,盡量避免因香港海界不清而造成任何對英方外交不利,尤其當中日兩軍在香港水域發生衝突。無獨有偶,其後1950年國共內戰,當時港英以同樣理由,決定正式修例《釋義條例》內部確立「彎曲形」領海範圍的合法性。然而,港英卻一直對外保留「方形」範圍,聲稱為免影響自身航空航線。 [...]

明日大嶼會重蹈三跑覆轍?

【明日大嶼會重蹈三跑覆轍?】 文章發佈日期:2021年9月8日 近日林鄭月娥大肆吹噓赤鱲角機場三跑填海工程技術,將會喺「明日大嶼大派用場」(註1)。林鄭不斷聲稱技術好先進,好環保,但就無視上年三跑工程先鬧過「海砂荒」。言下之意係咪明示明日大嶼都會面對三跑工程嘅各種問題? ▌技術成功,但海豚無晒 林鄭大讚現時運用嘅「深層水泥拌合法」聲稱對於海洋生態影響好低,不過上個月公佈嘅官方報告指香港海域棲息嘅中華白海豚數字持續下跌,直至上年喺大嶼山一帶整體數目估計只餘下37 條中華白海豚,近一半幼豚過唔到兩歲,真係好無陰公(註2)。即係工程好環保,但係生物無晒,咁都得? ▌哪有沙? 除咗海豚被趕盡殺絕,回顧三跑填海工程進口砂粒嘅高峰期,2019年同2020年兩年分別為工程進口5百萬公噸及4.5百萬公噸嘅砂粒,從中國大陸佔整體進口砂粒來源嘅比例分別係約20%及85%(註3),所以三跑填海工程仍然可以話係對大陸進口砂高度依賴。因此,先會爆出因為海砂採購困難,三跑「主要填海工程」嘅承建商攤大手板要求機管局,喺原價153億合約之上額外增加168億,否則工程就會延誤兩年(註4)。最後,事件夾硬要立法會增加撥款畀承建商80億埋單,令填海工程嚴重超支。 大陸近年海砂同河砂供應緊張,最新嘅「十四五規劃」喺海洋保育嘅段落更提出「海碧生多、岸美灘淨、河清海晏」等六大目標(註5)。可以預期近期重視保護海岸線同河岸生態嘅國策之下,填海以及沿海地方浚挖海砂對生態嘅影響備受關注,地方政府推動嘅填海項目好多都被剎停,明日大嶼如果想由大陸進口海砂同河砂將會愈嚟愈艱難。 ▌港人埋單16年 [...]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

2021-11-13T22:15:52+08:0029 9 月, 2021|解鎖研究, 都市化洋謀專題|

【渾水一片:還原香港海界爭議發展史】 (上篇)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渾水一片:還原香港海界爭議發展史】 (上篇)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過往在香港討論有關海洋邊界爭議,往往是香港以南的南海主權問題。事實上近年的焚船污染、明日大嶼、12人越洋、走私不斷等當下議題,都與海洋空間規劃、定界及海權問題有關,而香港早年殖民期的海界及海權作為各種海洋亂象之源,卻少有人深入探討。 翻查一系列關於香港水域爭議的英國解密檔案,整理過往殖民地時期有關香港「含糊」水域爭議的發展史,揭示牽涉複雜的海洋邊界政治,除了作為當時中英政治角力的前緣,亦有助我們了解現時香港水域範圍的歷史脈絡及源起。 一條海界 兩個表述 殖民地時期早年,香港的水域範圍一直未有公開確實的版本,亦引伸出有兩種不同的界線表述。 於20世紀初,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香港地圖顯示,香港水域呈「方型」界線(square [...]

2021-11-13T21:52:44+08:0016 9 月, 2021|解鎖研究, 都市化洋謀專題|

【解剖「囤地線」】以鐵路為骨幹 撐起了誰的未來? #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解剖「囤地線」】以鐵路為骨幹 撐起了誰的未來? #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最新規劃中的北環線近日成為潛在土地供應的熱點,但鐵路未到站,沿線地產商的土地囤積(land grabbing)問題已時有所聞。 十多年前本來為城際鐵路做共同通道的北環線被高鐵「打尖」,製造出約20-30年的「規劃空窗期」,究竟一直以來所說「以鐵路為骨幹」的城市發展,將會為未來這些港鐵沿線新區帶來什麼規劃問題? ▌「囤地先行」的北環線發展 為深入探討鐵路與規劃之間的問題,我們全面檢視曾於北環線沿線提交過牽涉住宅發展(Proposed [...]

2021-08-18T19:07:33+08:0018 8 月, 2021|港鐵專題|

【國際滑「鐵」盧】港鐵海外投資連番觸礁實錄 #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國際滑「鐵」盧】港鐵海外投資連番觸礁實錄 #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港鐵公佈2021年中期業績,當中除了顯示一如以往的發展地產業務龐大紅利外,海外投資業務的財政狀況亦十分值得關注,正反映出港鐵投資核心逐漸傾向海外,愈來愈偏移以香港為本位的發展實況。 港鐵自2009年開始運用多年來從香港所得的巨利,向海外市場拓展進軍。然而,檢視十多年來財務報告,可發現回饋香港的「盈利」卻只有蠅頭小利,這間自稱「國際級鐵路公司」在本地已經建立霸權壟斷,但極少提及海外投資策略原來連番觸礁? 一直引而自豪的鐵路加物業模式究竟是一套「完美方程式」,還是一場「國際滑鐵盧」? ▌海外投資「窮忙」 港鐵由2009年起,先後在澳洲、英國、瑞典、中國等地發展及營運多項鐵路項目,由2010至2020年十年間,大型海外鐵路項目數量由2個變成12個。而最新2021中期業績公佈顯示,港鐵將於2021年12月接管瑞典Mä [...]

2021-08-18T16:28:12+08:0018 8 月, 2021|港鐵專題|

【港鐵物業俾佢賺盡50年?】#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港鐵物業俾佢賺盡50年? 適時本研推動緊港鐵霸權專題研究,琴日立法會就發展港鐵上蓋物業質詢【註一】,連葉劉等建制派都話港鐵用物業賺取豐厚利潤,有違鐵路本業,證明港鐵霸權壟斷問題已經係政府冇辦法逃避嘅社會議程。 而政府仍一貫以往經常送地益港鐵嘅縱容立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講到明「鐵路加物業」模式嘅收益係為咗之後鐵路營運五十年。究竟當中所謂「營運五十年嘅財務評估」係點樣做出嚟?當中嘅參數到底點決定同預計?按照港鐵營運時生出嚟嘅「可加可加」財技、做埋地產商投地、玩埋海外鐵路投資,以及未來營運不斷開發潛在新鐵路(東平洲鐵路可能不再是夢)包攬哂上蓋物業發展,這些相信足夠港鐵營運鐵路唔止一個五十年,「所謂為未來營運五十年」更多係永續港鐵現時嘅營運謀利方程式,不斷合理化緊佢而家「賺盡」嘅霸權操作。 除了唔知頭唔知路嘅未來50年財務估算,單單睇番起初上蓋物業發展嘅歷史脈絡,當初發展上蓋物業嘅收益明顯為鐵路財政「緊急」(contingency)之用,跟現時用作「營運未來五十年」嘅講法可謂南轅北轍。面對現時已扭曲嘅「鐵路加物業」模式,港鐵鐵路營運當然長做長有,但後果就由買車票多年嚟都冇減過價嘅市民承擔。 【註一】立法會會議(2021/07/14) 就發展鐵路車站上蓋物業質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1iuveATnI [...]

2021-08-11T00:01:22+08:0011 8 月, 2021|港鐵專題|
Load More Posts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