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沼濕地
【#圍沼 ‧ 濕地】#專題研究
南生圍、豐樂圍、和生圍、蠔殻圍,香港數千公頃的國際級魚塘及濕地,下一代還可以看見嗎?屆時看見的將會是林立的濕地私樓樓盤,抑或是平衡城市密度、應對氣候變化的候鳥棲息地?
緊接政府近年建議徵收700公頃濕地作濕地公園,南生圍、豐樂圍兩個大型濕地發展項目分別上訴得直,提早為政府送上「發展與保育並存」的濕地開發先例,為近三十年來濕地的發展爭論打開新的角力場。尤其在「精簡發展流程」浪潮下,可預視的是,濕地將成為下一波的肢解目標。以上種種狀況意味著,香港濕地將面臨近年來最迫切的發展威脅。
為了「竭澤而築」,數十年來發展商有咩奇招?而誰一直又在守護著濕地?香港「保育濕地」究竟是什麼意思?是次「圍沼.濕地」的專題研究,將會持續地研究拆解香港濕地一系列關鍵問題,為目前濕地危機中帶來啟示。
關鍵問題:
■ 剖析開發濕地「奇招」及其源起,預視濕地未來面臨的發展危機。
■ 生態環境價值之外,探索濕地在城市發展中的環境、文化及社會意義。
■ 再思新保育模式:香港濕地如何保育?
誠邀關注香港濕地未來的朋友密切留意是次專題,亦歡迎分享你對濕地問題有何值得研究的想法。
🎁🎁【地產商又贏】超式送大禮新政策盤點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1日 施政報告後,政府鄭重宣佈「已奪回土地供應主導權」,「豪言」不靠發展商【註1】。不過仔細分析施政報告各項所謂增加土地供應的政策,其實恰恰反過來是進一步將主導權送出。研究員整理了是次施政報告送給地產商的三份大禮,以及一份終極大禮: 🎁大禮#1 -放寬重建強拍門檻放寬低至6成 自去年強拍數字創新低,紛紛有發展商要求降低強拍門檻。今次施政報告提出將強拍門檻降至最低六成,或令原本無法再收購更多業權的項目可翻生。在政策公布之後,田生隨即表示已有40個項目可「湊夠數」符合強拍要求,甚至有公司估計日後舊樓併購成功率可增加三成。雖然政府聲稱「唔會待薄小業主」【註2】,但降低強拍門檻至勉強過半必然進一步激發侵害其他小業主私有產權的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最受首當其衝的是通常只有3-4層高的戰前唐樓,它們層數較少,所以業權份數亦一般較少,致使每一物業佔總業權百分比會較大,將強拍門檻放寬至僅僅超過一半業權,會對此類古蹟影響最大。而重建重災區的九龍城區已有15座戰前唐樓【註3】,降低70年以上的舊樓強拍門檻,事實上令發展商在市區重建有更大的主導權,令這類的古蹟更容易被重建之餘,更或會令舊區的插針樓更容易出現,造成種種規劃問題。 🎁大禮#2- [...]
否想「零損失」:濕地保育的發展血統與認知建構工程
Instead of the alleged rationale for introducing [...]
【跟唔切】習近平表明要完整保育濕地 香港發展商踩入生態安全紅線?
發佈時間:2022年11月8日 習近平近日在《濕地公約》的國際會議上,已向國際社會提出要「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更要「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註1】,同時深圳亦即時開展《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年)》,指要完善港深「濕地保育群保護的整體性」,以往國家領導人發布對港政策,香港政府必定即時發稿和應,唯獨今次卻罕有不見任何政府部門發文響應跟進,一直窺覬開發濕地的香港政商界是否一時嚇呆,「跟唔切」? 對近日人民日報形容為「地球之腎」的濕地資產,現今政府除了在北部都會區建議數收地作三個濕地公園外,似乎無其他建樹,而另一邊廂的發展政策則銳意向濕地範圍開刀,正建議大幅修訂濕地發展指引,容許發展商在濕地發展更高密度的住宅,亦勢必縮減濕地邊界,逐步改變過往按《國際公約》下制訂出的濕地保育規劃策略,與中國更積極保育濕地的承諾背道而馳。 事實上,早年恒大亦帶頭接盤開發濕地豪建25萬呎「恒大皇宮」【註2】,為「資本無序擴張」作出的完美示範;在政府帶頭放寬濕地發展限制,各持有大量濕地土儲的發展商均蠢蠢欲動,南生圍、豐樂圍、和生圍的發展計劃將接踵而來,加上過去數年發展商藉政府借地起隔離營及過渡屋的機會「過橋」,趁機將手上濕地土儲「借出」,順勢破壞濕地為建屋計劃鋪路【註3】,還有政府剛剛「原則上同意」發展商提出在元朗蠔洲路的土地共享計劃申請,在濕地旁邊興建25層高住宅大廈【註4】,以層出不窮的「創新方式」不斷闖關,試圖挑戰香港濕地範圍的「生態紅線」。 根據我們《竭澤而築》的香港濕地業權研究 (2018年)【註5】,全港濕地範圍中有近4成私人土地已被公司持有收購,而現在政府放寬濕地發展指引,將對國際濕地的完整性帶來重大影響。利益使然的地產力量與不合時宜的開發政策,將會是香港濕地整體性的最大威脅。 「整體性」一字已經成為濕地保育的新關鍵詞,意味著不容自創發展概念扭曲濕地的完整保育工作,例如沿海濕地與流域的中上游地帶關係一直密不可分,尤其現時這些地帶正不斷受新發展區擴張、不同地產發展計劃及棕地持續影響,不能再對濕地中上游的生境割裂看待。 [...]
【沿路山剷平?】北都公路擬定走線將「夷平」什麼?
發佈時間:2023年2月1日 三鐵三路打頭陣的項目北都公路,由天水圍經牛潭尾及古洞連接沙嶺一帶,聲稱「打通新界北」,「也能減低對環境的影響」(註一)。但細看其概念走線,除了功能與現時大致暢順的新田公路有不少重疊,其初步走線也「打穿」不少原有生態及社區。18公里長的北都公路,有約4成(約7公里)屬「重災區」,潛在影響活躍農田、濕地及鄉郊村落。即使目前北都公路為初步概念,日後或會有變動及修改,但單從文件中公佈的規模及走線,亦反映出政府沒有在初步規劃中為沿途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迫遷居民的潛在影響考慮其中: ▍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4.5公里) 北都公路全長18公里,從西邊天水圍一出發,基本上不可能避開全新界具最高價值濕地的地區,整段公路會有4.5公里踩中(約1/4)濕地保育區/緩衝區。雖然現時政府指北都公路會「以隧道形式穿過濕地」(註二),但過往高鐵興建隧道穿過濕地時已曾污染濕地及影響鄰近漁塘地下水,可見以隧道「避開」生態敏感地,仍然會產生不少影響。 上年10月施政報告推出北都公路,到年尾已公佈諮詢文件,比起林鄭2021年離任前提出的濕地保育公園可行性研究,據漁護署預計最快要到今年年底完成,明顯有優次之分。這些細節安排亦或反映政府所謂「平衡發展與保育」的天秤,其實明顯側向了一邊。更甚,如其他環團指出,與北部都會區提出的「香港濕地公園擴展部分」及「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概念範圍重疊。北都公路的橫空出生,令人質疑的是,濕地保育公園至今仍未公佈的具體細節,會否因北都公路而有所改動?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或岌岌可危。 ▍僅存活躍農地(~1.2公里) 北都公路穿過豐樂圍及南生圍一帶濕地後,再往東北行會穿過牛潭尾近濾水廠以西一帶,當中除了有如新興農場仍然活躍的農地、漁塘、也有錦鯉飼養場的集中地。再往北行至鐵坑、馬草壟,及至擬議終點的沙嶺,都有不少活躍農地,甚至是本地農業作業鏈的據點之一,如新興農場、富琴火龍果等,他們或都會因北都公路而前途未卜。值得注意的是,北都公路現時的初步走線馬草壟段或踩中政府復耕選址,未知北都公路動工時,稍早前受發展計劃波及的農戶,會否再一次被逼遷。 [...]
【未夠半年 北部都會區已出師不利?】
【未夠半年 北部都會區已出師不利?】 文章發佈日期:2022年1月11日 去年底政府公佈北部都會區嘅未來藍圖,除咗立即已引發炒賣潮【註一】,到2022年已有各種規劃問題迅速浮現,未興建已亂象叢生。 ✱ 南生圍發展將挑戰濕地保育區概念 早幾日恒地同傅老榕家族嘅南生圍發展項目就上訴得直【註二】,好有可能跟政府收700公頃濕地做保育公園有衝突。發展商自己仲話讓政府提前落實「北部都會區」計劃,取回154.4公頃濕地及數十億元的補地價款項。喺政府仲未公佈濕地保育公園嘅具體安排同時間表之前,發展商睇嚟已經「幫」政府諗埋,成個濕地保育願景俾人帶住走。 如果政府真心想搞好濕地,根本可以先發制人以公眾利益為由提早收地做全面保育管理,避免私人發展利益窒礙整體保育質素,事實上私人發展商提出南生圍發展項目,將濕地割到零零碎碎然後係隔離做低密度豪宅,保育成效根本成疑。講到尾,而家政府只係打「開口牌」收地,仲未有具體方案,加埋而家發展商爭取多年嘅「雙生共融」好可能過關。到時相信政府更有動機,以公私合營嘅名目「收啲唔收啲」濕地,700公頃收唔收得足,政府就會話「唔想糾纏數字」,隨時成為北部都會區第一單「走數」嘅項目。 ✱ 北部將成「廢氣都會區」? [...]
【提防濕地騙案】南生圍保育會變國際笑話?#圍沼濕地
【提防濕地騙案】南生圍保育會變國際笑話?#圍沼濕地 主張開發濕地的發展商經常列舉外國濕地發展例子,指若不發展濕地賺錢,哪有錢修復濕地?今年一月再度闖關成功的南生圍住宅項目,其發展商恆基就引用了倫敦濕地中心(London Wetland Centre)及其住宅發展項目Barnes Waterside 作為「環球案例研究」,聲稱是「企業與保育人士合作的最佳例子」。 但仔細研究倫敦案例,不難發現其發展脈絡與南生圍無論在性質、規模及國際認證上都有根本分別,抽空脈絡以合理化後者發展計劃,有誤導公眾及城規會之嫌: ① 倫敦:創造濕地 [...]